经典演出就一定昂贵吗?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5:32 点击:
人艺的《茶馆》这两天正在深圳上映,最低100元的票价早就售罄。我朋友下手算早的,但也没抢到680元的票,最后狠心咬咬牙买了两张1080元的票给父母。其父母一听嫌贵,心疼钱,舍不得,朋友就劝慰,最贵的要1280元呢!对省吃俭用的老年人来说,看一场演出花的钱够买一台洗衣机、或者一台冰箱,甚或一台电视机或小笔记本电脑,也许够得上淡季东南亚的一次出游,当真让人心疼加肉疼。不管演出多精彩多值得,估计这个票价会像烙印一样烙在他们心口,让他们念叨一辈子。
演出票价居高不下,或者说越经典越火爆的演出票价越飙高,市场需求决定价格,这个道理都懂,但到了让一般老百姓肉疼、普通文青看不起的地步,这样的票价真的是太贵了!
近日,上海歌剧院歌剧团团长魏松对媒体直呼,我们的票价太高了!可谓喊出了大家的心声。问题是这并非新鲜话题,几乎年年喊,各城市针对票价和文化政策也年年有优惠扶植政策出台,然而,演出的高票价依然没有低下高昂的头。
原因何在?
成本是硬道理,也是票价制定的核心因素。演出成本分两大块,一块是剧团创作演出的成本,一块是租场地宣传的费用。200元成本的东西不可能卖到100元,要降票价先得降成本。降剧团成本需要国家政策,需要对演出团体的资金补助。如果演出团体的市场压力和生存压力降低,就有可能将利益让度给观众。事实上,香港对文化团体在资金税收诸多方面有优惠和补贴,演出票价的亲民就有了可能。cdN-WwW.2586.wAng
对剧院来说,作为文化演出场地,内地的场租贵过香港澳门是众所周知的。但剧院也需要生存,也有成本控制。如果政府的补贴能直接到剧院,同样是降低成本的最大因素。像欧美发达国家,从事高雅艺术演出的剧院(场)主要收入来源是政府的直接补贴,比如捷克大剧院,每年开支的90%由政府拨款;瑞士苏黎世歌剧院年收入的54%来自政府拨款;法国巴黎歌剧院每年可从文化部得到2亿多欧元的拨款。即便在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政府也会通过对公益演出限定场租或全额拨款的方式来控制票价。魏松说,对非营利性组织,香港的剧院租金才1.5万港币,而在上海大剧院演出一场就要12万元,政府需要对非营利性的演出给出适当补贴。
在深圳很多人愿意去香港看演出,除了香港国际化高水准的剧目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超值。就拿三月下旬先后在香港和深圳上演的话剧《青蛇》来说,香港演四天,票分两种,一种是学生票,最低75元,最高180元。成人票分四等,最低150元,最高480元。但是仅隔五天后,在深圳保利剧院,同样是《青蛇》,首先没有学生票,其次最低票比香港贵30元,要180元,最高票价就直接达到980元。这样的差价还不包括港币和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差异。所以说,在深圳看演出,真需要厚实的钱包做后盾。
不可否认,深圳近年来推出一系列的便民措施,还有低票价和免费的演出。但是经典和火爆的演出一来,好多人只有傻眼的份儿,还是有点高处不胜寒的味道。感觉优惠政策还有一些盲区,还没有让市民享受到更多的优质的文化福利。
两会期间,有代表提议公众假期人民铁路能否让大家免费坐车,所有的人都笑了,以为是痴人说梦。现在魏松提议,“剧院是花纳税人的钱建的,但老百姓却享受不到物美价廉的文化产品”,却应者云集,尤其是他提出的合理票价从80元、180元到280元,超过300元的票价就很难被接受了。还有低票价吸引学生和青年观众进场,因为他们同样需要戏剧文化的滋养。我觉得有理有利有节,是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一个提案。
当免费午餐远在天边的时候,不妨先推出一些廉价优惠的午餐,先让一部分喜欢看演出的观众看得起,不肉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