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漫话 >> 正文
慕藏心语:皮影情未了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5:33 点击:
\
    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今天,皮影戏仿佛已成为遥远的过去,被人们渐渐淡忘。     在上世纪50年代,笔者十分痴迷于皮影戏。那是在一个打麦场,入夜,大人、孩子们拿着板凳聚集在一起,麦场边挂着白的幕布。皮影戏开演前,孩子们都坐不住,好奇地跑到幕布后看看,只见幕后摆放着几个箱子,几位艺人正在为演出做准备,灯在幕布与艺人中间吊放着。还记得,当那些艺人看到孩子们在“偷看”时,便说道:“快到前面去吧,要开演了。”于是,孩子们又一窝蜂地离去。只听几声梆子响起,胡琴声渐起,洪亮的声音唱起来,幕布上便出现了皮影人物。在艺人的操作下,皮影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迈着腿,摆动手,煞是有趣。戏到高潮处,皮影人物还会手拿大刀、长矛交战,引得台下一阵喝彩。一方幕布上演绎了千年历史,诠释出兴衰成败。那个时代,百姓文化生活相对比较贫乏,皮影戏自然成了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寄托。上世纪90年代初,绛州县文化馆馆长、同时也是当地鼓乐团团长王秦安送给笔者一个皮影,笔者便把它珍藏起来。想起皮影戏,就拿出来欣赏一番,眼前便浮现出一幕幕平静、快乐的时光,也算是重温了一把皮影戏吧。     皮影,在民间流传甚广。cDN-wWW.2586.wAnG在山西,它就分为南、北两派。南派皮影,以新绛、曲沃、临汾、运城等地为代表。由于受到西安、渭南皮影流派的影响,其皮影作品形体小巧玲珑,刻工精细,装饰性强,而且色彩简练明快。而北派皮影,则以广灵、灵丘、代县、浑源等地为代表,由于受北京西派皮影的影响,其作品的形体略显肥大,刻工缜密而且精细,色泽明快艳丽。表演皮影戏时,艺人们把驴皮、牛皮刻制的人物、布景和道具搬上舞台,通过正侧面的影像活动来展开戏剧情节。此外,皮影戏只宜表现高、长度的空间,因而与剪纸的表现方法有相似之处。人物的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又与戏剧上的脸谱、服装的程式相通。皮影戏的装饰性,有殿阁、楼台、庭院、山水、树石等布景。而道具中有桌、椅、车、剑、戟、刀枪等,造型概括洗练。皮影的取料以驴皮、牛皮为主。     以前,皮影戏的主要活动场所在民间,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形式之一。如今幕布后的角色和人物不仅是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藏家们珍藏的对象,呵护、传承,皮影情未了。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