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威:话剧市场,有点乱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5:46 点击:

采访顾威导演时,恰逢他执导的人艺2013开年大戏《骆驼祥子》最后一场演出。尽管当天天气恶劣,但是首都剧场里仍座无虚席。1957年,梅阡导演成功地将老舍先生的这部经典著作改编成话剧,经历了2007年新排后,顾威再次将《骆驼祥子》搬上舞台,饱受观众追捧。然而,正是这样一部经典大戏却始终未在北京人艺外地巡演的名单中露面。谈到这一点,这位年过七旬、头发斑白的老艺术家显出些许无奈。但当聊起话剧艺术、聊起他钟爱的戏剧事业,顾威的脸上略带兴奋,仿佛有讲不完的故事。 打破“明星制” 不难发现,作为导演,不论是人艺的经典大戏《骆驼祥子》、《旮旯胡同》,还是近年来的新戏《古怪的一对》、《总统大套房》,顾威很少在戏中用明星。这和时下“有大牌就有票房”的市场销路大相径庭。 1938年,焦菊隐先生在《今日之中国戏剧》当中写道:“不消说,‘明星制度’是当前导致艺术及传统戏剧文学日趋没落的主要原因。”对此,顾威表示赞同。时下很多影视演员在荧幕上一炮走红,身价百倍。于是,剧团急忙委以舞台戏重任,结果表现却差强人意。cDN-wWw.2586.WaNg这让人不得不对明星的含金量有所怀疑。在顾威看来,明星并非全能,不是任何角色都能胜任。2007年新排《骆驼祥子》时,于震还是个刚刚签约的演员,但是顾威一眼就认定,这个高大壮实、一脸憨相的小伙子就是他心目中的祥子。事实证明,于震也正是凭借此戏受到了观众的认可,成为了人艺舞台上的新星。原来在挑选演员时,顾威心里自有一把秤。 此外,明星的“耍大牌”也让顾威有些招架不起。在顾威多年的导演生涯中,他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所有演员在排练中不得请假。这对“赶场式”的明星艺人来说似乎有些不尽人情,他们把各种名目的外签公司履约作为主业,将参加剧院排练演出视为副业。因此,为明星档期让路而临时改变日程时有所见。其实,在亚洲最大的日本四季剧团,在入团合同中就名文规定:剧团演员一律不准接拍影视剧或广告,违者请自动离团。可是在时下眼球经济当道的中国,不少剧院却要为明星让路。对此,顾威认为剧院也应该承担部分责任。“一些私人院团鼓吹明星挣取票房,这都无可厚非,但大多数院团都靠国家拨款,依靠‘明星制’飙升票价,将潜在观众拒之门外,实在不厚道。”顾威说。 剧本是“泡”出来的 “说实在的,当下的话剧市场不缺好导演,也不缺好演员,缺少的是厚重的、经得住历史考验的剧本。”顾威说。换言之,戏剧市场如今最缺乏真正的戏剧作家。 剧本为一剧之本,然而近年来的话剧舞台却一直在闹剧本荒。每年从大专院校毕业的戏文系学生不计其数,可为何就拿不出一个经得住考验的剧本呢?其中原因种种,但归根究底是缺少生活。1982年,顾威开始尝试剧本创作。在创作《巴黎人》时,顾威花了九年半的时间,还专门随剧组前往法国巴黎采风,剧本更是十易其稿。在他看来,创作不是闭门造车,而应该深入到田间地头,真正地“泡”在百姓的生活中。相比之下,中国时下的剧作家队伍正在老化与流失。话剧《天下第一楼》的作者何冀平,她的十五个大学同学中如今只剩她一个人坚守阵地,继续搞戏剧创作。而这坚守的队伍中,有不少人还是带着任务去创作的。追赶时髦,利益驱使致使他们创作的作品脱离百姓生活。“有的电视剧就是很多所谓的枪手,宾馆里一住,拿着小报坐在一起几天功夫就能折腾出一个本子来。”顾威些许愤慨地说。 还有一些人,对所谓的“定向戏”、“行业戏”不屑一顾,大多热衷于里程碑式的历史性大制作,讲究探索抽象的人性,有意无意地总试图“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甚至用自由不羁的主观随意性代替严正的导演艺术构思,置生活与观众的任何客观标准的检验于不顾。对此顾威也有话要说。“我是保守的传统导演,一切都应从生活中出发,如果人物关系不存在生活中,只凭借导演的主观臆想,那就不应该拿到舞台上来。”如果一部作品的创作再具有历史意义,无法激发普通老百姓的热情,又有谁会大老远跑来观演呢!无论是历史剧还是现代剧,一定要与时代发展同步,与观众的感觉同步,这样才会有市场。 话剧艺术正被贬抑 顾威47岁才师从夏淳老师学习导戏,为了走捷径,他向老师请教导戏的关键所在,夏淳的答案是:把戏排明白。这个答案看似是对导演最基本的要求,其实不然。话剧不同小说,看不懂还能往前翻,话剧是门瞬间的艺术,只有导演明白了戏,演员、观众才能进一步理解。然而面对时下“热闹”的话剧舞台,顾威却有些摸不着头脑。“从我一个现实主义流派的人来看,当下的戏剧很混乱。”顾威曾经看过一部小剧场作品,因为没有看懂就问剧中的演员,没想到演员也表示不明白所表现的内容。诸如此类自身标榜“实验剧”的作品不计其数,一时还很卖座,但实则是在迷惑观众。顾威说:“让千百观众买票来看这种以检验自己理论观点为目的的试验,这恐怕不是艺术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演出不是试验,而是实验的某种成果。” 此外,顾威认为,演员不扎实的基本功也正在逐步贬低着真正的话剧艺术。曹禺先生曾经给话剧演员在台词方面提出了四个要求:听得见、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好听。毋庸置疑,在人艺遍布全国的演出舞台上,每一名演员都有副“肉喇叭”。顾威回忆,人艺的保留剧目《茶馆》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赴新加坡巡演时,曾在可容纳3300人的巨龙剧场演出。面对偌大的剧场,没有一个演员佩戴无线麦克风,极具穿透力的音域及语言的表现力让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都能清楚地听见。相比之下,当下热映的一部年度大戏中,演员竟然在舞台上手持话筒演出,让顾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可能是太保守了,我觉的话剧不能这么演。”商报记者 刘小艾 记者手记 时间沉淀经典 在采访过程中,顾威一直反复强调,说他是一个保守的、传统的、坚持现实主义的导演。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现实主义”一家独尊的局面被打破,各种打着“颠覆现实主义”、“反对庸俗的现实主义”旗号的流派纷纷流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否还有生命力饱受争议。 然而从北京人艺60年来创立并保持的如《茶馆》、《骆驼祥子》、《雷雨》、《龙须沟》等经典大戏中不难发现,这所殿堂级的剧院依然保留着重视戏剧文学的传统,“郭老曹”为代表的经典剧目每年都会复排,每逢上演,更是一票难求。即便是上世纪80年代后的创新剧目,也必定沿袭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成为了北京人艺独树一帜的风格。 也许,道一切都是惘然,无论是哪种创作形式,哪种创作流派,检验一部作品的好坏惟有时间,最后沉淀下来的才能堪称经典。借用一句话剧历史上的名言:“咱们历史上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