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琼剧团的心愿: 让琼剧一直唱下去……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6:00 点击:



海棠湾江林农民琼剧团创办于1962年,现有团员43人,演员大都由爱好琼剧表演的江林村民组成,他们从小跟着村里的老人学唱琼剧,对这一独具海南地方特色的戏曲留存深厚的感情。2010年至今,剧团排演了《三江考财》、《寒梅芳心》、《三郎争婚》、《喜团圆》等多个经典剧目,每年在三亚市区、海棠湾镇区及深入各个农村演出60多场次,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虽然演出没有任何经济收入,但是能让众多琼剧爱好者近距离观看琼剧表演,剧团里的所有人都非常高兴。 在庆祝新年元旦和海棠湾农民琼剧活动中心成立暨海棠湾江林农民琼团成立五十周年,琼剧团在三天内为群众义务演出三台琼剧《三郎争婚》、《喜团圆》、《兄弟情》。 就在一个星星闪烁的新年夜晚,海棠湾江林村的村民们吃过晚饭后便三五成群地往林旺中学聚集。cdN-Www.2586.waNg此时,林旺中学操场上的指挥台被装饰成琼剧舞台,不多时,浑厚的南国琼音悠然响起,演员转体摆袖的身姿和神韵让台下观众目不转睛。 台下不起眼的角落,海棠湾江林农民琼剧团团长潘垂芳暗舒一口气倍感欣慰,同时又感肩上重担。这个由农民自发组织创办的琼剧团已历经50年沧桑,自己已是第三任团长,潘垂芳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弘扬本土文化,让琼剧发扬光大。 放下锄头能登台演出 去年12月某个周六的上午,阳光灿烂,当天是江林农民琼剧团按惯例进行集中排练的日子。在海棠湾镇文化站站长李万豪的指引下,记者绕过林旺中学的教学楼寻找正在排练的剧团演员,虽未见其人,却先闻其声,远远就听到清澈的锣鼓声,在一个早被废弃的露天剧场舞台上,30多名琼剧演员正在省琼剧学校黎其育老师的指导下认真排练着。黎其育告诉记者:“这些农民演员非常喜爱琼剧,又有一定基础底子,经过培训后,演员们唱腔、表演等表演艺术得到显著提高。” 虽然剧团里的演员有村干部,有教师,有个体户,但是大多数的演员都是正在务农的农民。当天排练的是即将演出的剧目《喜团圆》,这是一部相对难度较大的剧目,对于这些没有经过太多专业训练的农民演员来说确实需要下苦功夫,不得已,他们只能放下家里的农活挤出更多时间来排练。 “演员们都很配合,只要排练需要,他们就能放下锄头从田地里赶来,有时候脚上的泥巴都还来不及清洗干净。”潘垂芳很是感慨。 海棠湾江林农民琼剧团创办于1962年,现有团员43人,演员大都由爱好琼剧表演的江林村民组成,他们从小跟着村里的老人学唱琼剧,对这一独具海南地方特色的戏曲留存深厚的感情。2010年至今,剧团排演了《三江考财》、《寒梅芳心》、《三郎争婚》、《喜团圆》等多个经典剧目,每年在三亚市区、海棠湾镇区及深入各个农村演出60多场次,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虽然演出没有任何经济收入,但是能让众多琼剧爱好者近距离观看琼剧表演,剧团里的所有人都非常高兴。 副团长陈天飞说:“其实是心里喜欢,不在乎钱,乐在其中,只在乎参与。” 夫妻兄弟父子齐上阵 虽然只是一次普通的排练,但是每位演员的认真劲很是让人佩服。这出《喜团圆》主要讲主人公张文远离妻别儿,借银上京赴考,一去18年音讯全无,债主们上门抢儿顶债的故事,演出场次包括长亭送别、闯门抢儿、孩儿认娘和夫妻团圆等七场。台上的演员很投入,悲声切切,凄惨可怜,哭成泪人,台下的观众也深受感动。 今年48岁的潘垂芳虽然不登台演出,但每次演员们排练他都一直坐在舞台角落聚精会神地看着,不时对着台上的一名女主演微笑,眼神里尽是温柔。“穿黄色演出服的那位是我爱人。”看到记者调侃的眼神,潘垂芳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同时把手上的一叠照片拿给记者看,一张张尽是妻子演出时的特写镜头。 在江林农民琼剧团,岂止只有潘垂芳夫妇,伴奏的陈子雄和陈子虎是一对亲兄弟,演员陈水是陈子虎的儿子,演员陈惠和弟弟也一同在台上表演…… 潘垂芳说:“我们这个剧团有点特殊,演员们由于兴趣爱好走到了一起,琼剧的魅力又耳濡目染感染了周围的亲人一同加入其中,因为都是一家人,所以才有这么好的凝聚力。” 自掏腰包也要演下去 今年7月,剧团里使用多年的幕景和许多道具、戏服都已老旧了,潘垂芳和团员陈天飞一商量,决定将其全都更换新的,但是剧团里根本没有多余的经费怎么办?潘垂芳和陈天飞等几名经济条件尚好的团员决定共同出资购买,那一次,他们自掏腰包凑齐8万元为剧团购买了新道具。 从潘垂芳接手剧团3年以来,自掏腰包已不是第一次了,“虽然演员们不要报酬,义务演出,但是排练和演出经费还是需要花费不少钱,前前后后我们哥几个凑了好几次钱,算下来也有10多万元了,不过只要能将琼剧表演继续下去,我们都觉得心甘情愿。”潘垂芳说这话时一副斩钉截铁的表情。 令潘垂芳等人备受鼓舞的是,近年来,随着江林农民琼剧团的发展,江林村被外界称为琼剧村,这个琼剧村渐渐受到了市文体局和海棠镇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以及村民的赞助,现在每逢节日进行大型琼剧表演时,剧团也不用操心演出经费的问题了,一点一滴的改变都让演员们充满信心。如今,剧团也从无到有,具备的全套的乐器、灯光音响等演出设备,成了一个像样的剧团。 但采访中潘垂芳还告诉记者,剧团目前最需要的就是一辆中巴车,能够方便演员们的演出出行,这是大家最渴望解决的交通工具。 琼剧文化需更多传承 琼剧是一种独具海南特色的地方戏曲,是众多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独秀,它深深的扎根在海南的热土里,在椰风海韵的熏陶下茁壮成长,鲜艳夺目,芬芳四溢而闻名遐迩。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影视网络等新兴大众文化的冲击、文化娱乐消费方式的多元化,琼剧已经远离了年轻一代,据相关统计发现,在海南90%的琼剧观众年龄都在40岁以上。 今年37岁的演员陈惠是江林村妇女主任,她从17岁时就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习琼剧,20年的学习经历让她对琼剧表演爱不释手,但是每当她在家里唱戏时,上中学的儿子总是一副不屑的表情:“妈妈,我不知道你在唱什么。”陈惠说自己很担忧,就怕自己深爱的琼剧文化有一天会失传。 难道就眼看着琼剧文化在自己这一辈就此衰退吗?潘垂芳强烈感觉,培养年轻一代的琼剧演员迫在眉睫。从今年8月份以来,剧团专门聘请了海南省琼剧学校的三名老师每周定时到海棠湾举办琼剧培训班,从唱腔、表演、鼓点等方面对年轻的琼剧爱好者进行辅导。此外,剧团里16岁的王裕长和20岁的陈水也被送到了省琼剧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学习。所做的一切,潘垂芳认为对于海棠湾琼剧文化的传承来说还只是一个开始。 至采访结束时,潘垂芳高兴地告诉记者,江林村农民琼剧团已更名为海棠湾农民琼剧活动中心,活动中心的成立将为琼剧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创造更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