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漫话 >> 正文
大剧院的年轻人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6:22 点击:
\
图:《图兰朵》剧照
    国家大剧院开幕五年,能够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艺术舞台上一支响当当的生力军,这一切的成就与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群体是分不开的,在厚厚的功劳簿上,这群奋战在大剧院各个工作岗位上的年轻人功不可没。五年中,他们有的寻找到了爱情,有的获得了生活的成就感,有的从刚入行的菜鸟变成了专家……     从菜鸟到专家     大剧院的“刻匾人”     2006年冬日的一个早晨,一则偶然听到的招聘启事,改变了80后女孩武文婷的生活和命运,从此她与国家大剧院结下了缘分。她向大剧院递出了简历,不过好事多磨。因为父亲的患病离世,入职的事情也随之搁浅,直到几个月后的8月2日,她终于走进了自己梦想的地方。     “新闻专业出身的我,对于歌剧、古典音乐并不精通,一切需要从头开始。”小武回忆道。她接手宣传的第一个项目是国家大剧院制作的普契尼歌剧《图兰朵》,这也是大剧院剧目制作的开山之作。那些日子,小武连续数日查阅、学习《图兰朵》各种资料,还深入到了台前幕后,深入到了剧目创作的第一线。CDn-wwW.2586.WANG     她的第一组采访对象是导演陈薪伊和舞美设计高广健,“我几乎每天都奔波在后台,泡在排练场,脑子里时时回响的也都是《今夜无人入睡》的咏叹调。”小武说。为了捕捉到第一手的新闻素材,她频繁去陈薪伊“驻扎”的酒店,“一边跟她分享一碗刀削面,一边梳理着大剧院版《图兰朵》的宣传亮点。”     如今,武文婷已从一名剧院普通员工,成长一位科组长。她得意地说,她所在的文案策划组承担着大剧院所有商演项目的宣传策划与文字撰稿,“五年里,很多年轻同志从初入职场的新人成长为了专业过硬的骨干,能力和素质全面提升。国家大剧院原创话剧《王府井》中,匾爷终其一生都在篆刻着‘王府井’的大匾,而我们也正是为大剧院‘刻匾’的人。”     收获幸福爱情     比翼齐飞的小两口     在大剧院很多普通的岗位上,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姑娘小伙都有着很深的教育背景,甚至是留学归来的“海归”。李喆是位清秀的小伙子,总是忙忙碌碌地奔走在剧场、排练场地。“我和国家大剧院的缘分跟幸福有关跟爱情有关。”在采访中,李喆的这句话引起了记者的兴趣。     李喆回忆,数年前,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去英国留学,之后很幸运地进入伦敦交响乐团成为一名演奏员。不过,那时候学习小提琴的女友也就是现在的太太移民加拿大了,“我们每天一个多小时的越洋电话。”为了免受两地相思之苦,他也飞到了加拿大自己爱人的身边。在蒙特利尔,他又攻下了乐团和独奏的硕士研究生,并且进入了当地着名的蒙特利尔音乐家室内乐团,“一拉就是六年,后两年也当过副首席和代理首席。”说这话时,小李也透着一些得意。     之后,这个小家庭再一次面临着“迁徙”的命运。李喆的爱人丁敏去纽约报考了大剧院管弦乐团,而李喆也在指挥家、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的苦劝下也决定回国效力。那一年,小两口双双回国。不过,在中央歌剧院待了一段时间的李喆感到有点不适应,同时他觉得年轻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可能更适合自己,况且团里正好缺一个首席。之后,在俞峰教授的理解和支持下,他最终也走进国家大剧院安家落户。     他说,他之所以选择大剧院管弦乐团也有自己的理由,首先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这支乐团朝气蓬勃,很有潜力,同时又处在如此高的平台和起点上,经常会和世界顶级的大腕艺术家合作,它会走得很远。“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现在我和我爱人丁敏在同一个乐团,每天一同上班一同下班,同在小提琴声部,我在首席她就在我身后的第二排。”李喆的话中满含着抑制不住的喜悦。     “老外们”的传声筒     这几年,大剧院的名气越来越大,数不清的世界顶级名家名团纷至沓来。为这些艺术家们解决语言上的障碍,翻译就成为大师们的传声筒。     记得有一次,一位大腕艺术家滔滔不绝地用英语讲了十几分钟,才突然想起来还要翻译。而旁边那位记不起名字的翻译女孩儿,发挥了超强的记忆力和速记能力,竟然也滔滔不绝地翻译了十几分钟,在场记者都听傻了,最后竟然齐刷刷地为这位翻译鼓起掌来。     这样的情景,很是不少。霍颖,毕业于对外经贸大学,在大剧院艺术交流部当翻译,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她说,像上述的情况,在他们平时的工作中,是经常遇到的事情。不过,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她说自己也有些紧张,“为了让自己在发布会上表现得更好,我会下很大的功夫查阅有关到场艺术家的资料,当然也在会前跟艺术家进行沟通。”这几年,在工作中通过近距离接触,也和那些大腕儿们成为了朋友。     前几天在北京受到热捧的舞蹈家希薇纪莲就是其中一个,“她有真性情,也很孩子气,有时候因为对艺术的苛刻追求,弄得自己和别人都筋疲力尽,那天在演出前她竟然反复彩排了四五个小时。”记者电话采访她的时候,这位姑娘正远在贵州度蜜月,而她的爱人就是大剧院品牌中心的陈司翰。电话那头,新郎官甜蜜地说,他们是在大剧院首届北京芭蕾舞比赛时,担任主持人的时候相识的,一年之后,两人双双走进婚姻殿堂。     成就感最重要     为了《图兰朵》值得!     大剧院每年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一部接着一部经典剧,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让跟着大剧院一起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感到无比的成就感。关渤,一个外表憨厚但是做事干练的80后汉子,现任大剧院演出部部长助理。“截止到年底,大剧院一共制作了19部剧目,我主要制作了17部。”关渤得意地说。     不过,回忆起这几年最难忘、最艰辛的当属第一部自制剧目《图兰朵》。2007年9月中旬,他接到了《图兰朵》的制作任务。“那时剧院还没有开业,没有相关的部门,几乎各方面条件都不太具备,一切从零开始。”关渤掰着手指头回忆当时的艰苦状况。他和同事们不仅要负责排期、整体风格、一稿一稿地出设计图、统筹协调几家舞美道具工厂、组织艺术家创作、安排排练,还要过问诸如一个国际版权授权之类的事情,此外还要操心订机票、订盒饭等。     关渤记得《图兰朵》首演前一小时,饰演图兰朵的外籍女主角突然提出必须要回酒店,说如果不能回去就不上台。“她说每次演出都会把家人的照片放在化妆台上,但那天没带来,所以一定要回酒店去取。于是我只得和她商量,派了一个她信任的人疾速取回了照片,让她最终得以顺利地登台。”     首演那天的大幕拉开时,关渤站在侧幕条里面,看着舞台上的中外艺术家全情投入地表演,乐池里指挥和整个乐队挥洒着激情,看见台下每一位观众都在聚精会神地观看……那一刻他感到非常开心,“‘成就感’三个字一下儿涌出来,自己之前付出的所有心血、遭遇的所有磨难都不见了,只剩下两个字:值得!”     刚到大剧院“傻眼”了     每一个走进大剧院的观众,都会被眼前优雅整洁的环境所感染,可又有谁知道,“窗明几净”四个字后面凝聚了多少普通劳动者的汗水与心血。保洁员王小明,同样也是一位80后,别看年轻,他可是位大剧院的“老员工”了。     “2007年夏天大剧院还没有正式开门营业时,我们就已经入驻了。”他说刚到大剧院的时候,他们所有的人都“傻眼”了,他们哪儿见过这么大的面积和空间的“单位”,工作起来根本“无从下手”。过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一切工作才算是有了头绪。     小王所在的保洁公司在大剧院负责清洁工作的总共有179人,分为歌剧院组、音乐厅组、戏剧场组和晚班组四个班组,他是歌剧院组的主管。“歌剧院的包门木质是打了很多小孔的巴西红木,给我们清洁工作带来了麻烦。在清洁中,我们要用特殊的较干爽的抹布,既保证把门擦干净,又防止变形。”此外,小王说在公共大厅里的几十种珍贵石材,其中很多都是不能沾水的,沾水了之后石料的材质就会变得比较脆,容易损坏,因此要用特殊的尘推油来清洁。为大剧院服务,一晃小王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老实说,我们做清洁服务的很少在同一个单位工作超过两年。有记者问我:‘是什么吸引你们在大剧院做清洁这么久?’我说:‘自豪与收获。’”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