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折扇

珍 赏 据说梅兰芳每次演《晴雯撕扇》,必在上台之前,精心画一幅扇面,装上扇骨,带入戏中,在台上撕掉。演一次、画一次、撕一次。他的琴师徐兰沅悄悄把撕坏的扇子捡回去,请人装裱修复,成了难得的艺术品。徐兰沅懂梅兰芳的扇子,梅兰芳懂曹雪芹的戏。 一把折扇,不用时藏于锦囊,天热就随身带着,古人宽袍大袖,可袖于其中。折扇多用竹制扇骨,也有用兽骨、象牙或名贵木材的。讲究的扇骨常有名家镂刻的山水、花卉、人物或诗词,打开之前,即可把玩欣赏。但一把折扇的精魂在于扇面的书画,神怡务闲之时,徐徐展开,扑面而来的笔墨诗情,是一缕东方神韵、一缕清雅的中国风。 折扇的起源,有不同说法。王雪涛《画扇》说:“南齐时就有了折扇,而在折扇上进行书画创作始于南宋初期。”更严格的考证认为折扇是北宋时由朝鲜传入的日本样式。传世最早的折扇画,是明宣德二年(1427年)宣宗朱瞻基所绘的《松下读书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折扇画的题材非常广泛,神话故事、人物鞍马、峰峦叠石、曲溪流水、村舍楼阁、闲草野花、虾蟹鸟虫皆能入画。明清扇面画高度反映了这个领域的艺术成就。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清代的“四王吴恽”六家和“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都有扇画佳作传世。cdN-wWW.2586.WaNg 除成扇外,还有大量扇面存世。这些扇面上的书画创作完成后,收藏者并没有打算制成扇子,而是精心装裱成镜心或立轴,悬挂于厅堂、书房,纯供欣赏。也有的本来已经制为成扇,使用一段时间后,主人舍不得再用,便将书画扇面从扇骨上揭下,装裱后悬挂欣赏。集存名家书画扇面是古今收藏家的一大赏心乐事。(仪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