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和美西藏”美术大赛作品展剪彩仪式
金奖获得者何严武《神山的祝福》(油画)
金奖获得者裴天林《风吹着云飘着》(版画)
蔡光辉《阳光下》(粉画)
中国艺术网讯 9月26日上午,第二届“和美西藏”美术作品大赛在国家大剧院举行颁奖仪式暨作品展开幕式。cdN-Www.2586.waNg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大赛组委会主任陈喜庆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活动现场
百幅作品绘“藏地风情”
此次“和美西藏”美术作品大赛主题是“我的中国梦—和美西藏”。“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美”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和和美美”、“美美与共”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涵,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所要达到的境界。
据悉,本届大赛,有200余幅精选参赛作品与观众见面,以艺术的形式集中反映了西藏的全景画面,生动展示了西藏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既是对当今西藏的真实临摹,也是对未来西藏的热诚描绘,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憧憬。
活动现场,中央统战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西藏网及西藏自治区美术家协会等单位领导向获奖者颁发了证书,《释迦牟尼》、《西部记忆之建设者》、《扎西德勒》等5幅作品获得金奖,另有10作品获得银奖,15幅作品获得铜奖。
人物聚焦
获奖者谈“和美西藏”创作之路
何严武
何严武,出生于六十年代,摄影家、油画家。
何严武在西藏高原行走近十年,走完藏区的绝大部份地区,拍摄了十多万张照片,为“藏地风情”油画系列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及创作素材。
伫立在“和美西藏”获奖作品《神山的祝福》时,他的创作者何严武向记者介绍:“西藏过所有的垭口,都会撒一种叫‘龙达’的金纸,他是风马旗的一种,带有‘祝福’的含义。
“我画的这是南迦巴瓦峰,你看它最高,峰顶直向天空,人们都会站在峰顶撒‘龙达’,有种‘扎西德勒’的含义”何严武细细的为记者介绍这幅作品。
裴天林
裴天林,重庆人。一九八二年四川美术学院进修,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中西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
裴天林在年轻时就喜欢西藏地区,多次进入西藏区探寻藏区人民的生活。对于这次金奖获得的作品《风吹着云飘着》更是有着很深的情感。
当被记者问及“您创作这幅画的的初衷时”,裴天林向记者介绍到:“我喜欢藏族人民的生活,喜欢他们的性格,我每年都要去西藏走一圈,每次去都会发现它的变化,看到这些会让我的内心触动,让我激动有创作欲。”裴天林激动地说。
裴天林坦言:“只要我身体还健康,还算硬朗,我肯定还会去的。”
蔡光辉
香港画家,作品出口美国、加拿大。
据此次作品展获奖人蔡光辉说,这次展览的两幅作品都是我专门为此展览画的,家里还有53幅。我还会继续画西藏题材,“我喜欢画少数民族的水粉,画过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都是他们鼓励我画的。”
据蔡光辉说:“我其实不喜欢行画,不愿画商品画,我还是喜欢融入自己的感情去画,现在我退休了,终于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去创作自己喜欢的画。”
专家点评:“很多作品不了解西藏文化”
潘世勋,“和美西藏”作品评委。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和油画系主任、绘画技法材料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创作以油画为主,多高原人物风情题材。油画之外亦涉猎书法金石和水墨作品。
作为两届“和美西藏”作品评委的潘世勋观展完对记者说:“关于这次比赛,吸引了不少西藏爱好者的画家来参赛,他们用画笔体现了对藏区的热爱。”
此次画展的获奖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展现西藏的人美、山美。他们对于西藏,包括西藏的风土人情、性格、肤色有深入的了解,通过不断搜索资料,才创作出这么吸引人的作品。”
当谈及评审过程其他作品时,潘世勋说道:“很多作品不了解西藏文化,只是生搬硬套。比如,画秃鹫,根本没有了解秃鹫与鹰的区别。”
在展览的最后,潘世勋说道:“对画家而言,要深入了解,要有艺术探索的过程。”
本次展览自9月26日起至10月10日,每天9时至17时向公众免费开放。(实习编辑/马婧 责任编辑/曹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