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术作品讲述深圳故事

地铁建设者(油画) 180×270厘米 黄希舜
“作为一名深圳人,看到这么多本土艺术家的精彩作品,从中感受着深圳的变迁,文化的不断提升,我真的感到挺幸福的。”艺术爱好者钱先生在观展后感慨地说。深圳美术馆最近举办的“城市记忆·深圳美术馆藏深圳本土艺术精品展”,多角度展示了深圳这片热土的文化和艺术成就。 展览从3000多件馆藏作品中挑选了100件深圳艺术家创作的精品进行分类展出,涉及油画、国画、版画、水彩、雕塑、摄影、录像等门类,根据作品的特色分为四大类进行呈现:第一类是“阅读深圳”,表现深圳城市建设的历史;第二类是“具象深圳”,表现深圳城市的时代面貌;第三类是“人文情怀”,展示本土艺术家的文化哲思;第四类是“感受都市”,结合生活微体验,力图呈现出一个视觉性的深圳。“这次展览也是深圳美术馆工作人员一次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视觉呈现,此项研究以‘城市记忆’为切入点,梳理了深圳美术馆在成立30多年来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回顾了深圳美术馆的收藏历程,力图呈现深圳美术馆伴随着深圳城市发展的成长历程。cDN-WWw.2586.waNG”策展人覃京侠介绍。 有几幅作品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黄希舜的《地铁建设者》中工人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及他们眼神中流露的坚定、脸上洋溢的笑容都反映出他们对于建设深圳的信心和喜悦。王子武的《水底笙歌乐》中那多变的墨色,浓浓的趣味、青蛙们跃跃欲试跳入水中的样子,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齐白石绘画的影子。而宋玉明的《雨中深南大道》用笔墨的渲染效果表现了这座南方城市雨中氤氲的风情,把握住了深圳的精神风貌特点。这些作品都充分显示出深圳本土艺术家深厚的绘画功底以及对这个城市特有面貌的捕捉和思考。 为了扩大展览的影响力,在高科技的运用上,馆方特意在展览中加入二维码导览,并做了后台的链接内容,以便带有移动通讯设备的观众查阅、保存他们感兴趣的作品,了解作品背后艺术家更丰富的内容。美术馆还联系了众多的社区艺术爱好者、在校艺术专业学生及青少年儿童前来观看展览,并且组织馆内专业人员定时导览解说。“观众中不乏艺术爱好者甚至专业人士,因此在讲解期间,本馆工作人员也积极地启发观众提问或引导大家进行讨论。我们希望展览要能与观众互动起来!”覃京侠说。与此同时,馆方还举办系列藏品赏析讲座,进一步帮助普通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 在30多年的时间里,深圳美术馆同深圳特区一同成长,见证了深圳的完美蜕变,深圳美术馆也从最开始仅具有单一展览功能的“深圳展览馆”,逐步发展为集展示、收藏、研究、推广、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美术馆。目前深圳美术馆在作品收藏、保管的工作上加大投入,努力在软硬件方面向国内大馆靠拢。此外,深圳美术馆结合“关注当代艺术、关注本土艺术”的学术定位,积极开展对本土艺术家及当代都市艺术的研究,策划举办年度的相关展览,目标是建成公共服务型的品牌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