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地方动态 >> 正文
师者之风
  9月10日,教师节。不是应景,不是巧合,上海和北京,一南一北,一位曾经从事过版画创作的中国画家周韶华,一个一直没有间断过漫画创作的油画家韦启美,两位师者,以他们影响当代美术的思想、实践所汇聚的展览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     9月3日至22日,展览“韦启美的素描课”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共展出韦启美先生素描作品近300件,是韦启美一生中最大规模的素描作品展示。本次展览共分为五个部分:一、素描:一种研究世界的特殊方法。二、要哲理,不要图解。三、要酝酿,也要即兴。四、要整体,当然要细节。五、要攀登,不要风头。
    韦启美,1923年出生于安徽安庆,启蒙受教于孙多慈。1942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受教于徐悲鸿、吕斯百等。1947年任教于北平艺专。韦启美年少时学习过中国画,中国画“意”与“境”的观念,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曾致力于风俗画的创作,80年代以后,向世人展现出一幅幅表现现代化景观的画面。韦启美的作品不仅拓展了中国油画风景的题材,也探索出与之相适应的油画语言,具有平易简约、追求象外之象、形外之韵的特点。
    本次展览,只有素描,没有《早!小蜜蜂》所传递的小清新,没有母女飞跃城市的幻想,没有《儿子立了功》、《初春》的叙事,甚至没有《新线》承载那个年代中无数人心中视觉记忆的作品。然而,黑与白,线条和造型,明暗和体量,却清晰地勾勒了韦启美的一生中那艺术创作之外的执掌教鞭的艺术人生。cdn-Www.2586.WaNg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家呢?策展人余丁在展览后记中写道:“要攀登,不要风头”,是韦启美先生论素描中一句平常的话语,但却是他一生为人和艺术的写照。
    9月7日,“神游东方——周韶华艺术大展”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开幕。董伟、左中一、刘大为、尹汉宁、翁铁慧、甘荣坤、杨晓阳、施大畏等领导出席开幕式。
    本次展览共展出周韶华30多年的梦溯仰韶、荆楚狂歌、汉唐雄风、江山多娇4个系列的130余幅作品。“此次展览主题为‘东方神游’,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全球化的时代寻找东方文化独特的现代性样式;第二,是重新强调中国人独特感受大千世界的审美方式,这样的审美方式是独特的。”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张晓凌向记者如是阐述了展览主题的深层含义。
    周韶华12岁参加革命,在革命的生涯中走上了美术创作的道路,在60余年的艺术厉练中,他积极耕耘,不懈探索、勇于突破,创作出一大批穿越历史、人文传统、纵横自然感受之后所焕发出来的时代气息的作品。
    在艺术道路上,周韶华理论与实践并行。在理论方面提出了“横向移植”、“隔代遗传”、“全方位关照”三大理念。刘大为认为:“他能把中西绘画的优势结合到一起,把各个画种的优点在他的画面中体现出来”。杨晓阳在则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实践参与到中国的改革开放,这是周韶华艺术实践的一个重要贡献。也正是这方面的突出成绩,使他成为这个时代美术界的少有的导师级人物”。
    事实上,不管从何种角度展现这两位艺术前辈的风采,都是让人期待的。周韶华、韦启美两人的创作在当代美术领域的贡献自不必说,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师者”的身份,从而使他们的展览超脱了图像和画面本身的意义。
    韦启美执教中央美术学院多年,桃李天下;相较于韦启美而言,周韶华虽然并没有真正地走上讲台,然而他所扮演的传道授业者的身份,却更为浓重和强烈,他提携后学,组织展览,创办《美术思潮》杂志,让武汉成为了中国近代美术史重要策源地。
    相比较一些个人展览常常沦为小圈子的吹捧聚会,韦启美、周韶华这样的画家是不需要的。他们需要的是如何以中国的当代视角来认识、研究并解说艺术家创作的阶段性,而研究者和观众需要的是,以韦启美、周韶华为例,反思中国当代美术教育、艺术实践和艺术史的书写。(谢海 王凯 庄燕琳 俞越)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