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后瞿谷量为新作题跋

瞿谷量作品《峡谷深处》
大病初愈,人生如新。对已近耄耋之年的山水画家瞿谷量来说,艺术人生全新启程。 “经劫复生愈强心力作丈二大幅”,他为新作《黄岳绝顶》题跋,寥寥数字,道尽病中历练。包括这幅作品在内,长卷《四时黄山》等大尺幅作品都是病后所作,并亮相于最近一次的个展中。瞿谷量说素来喜欢画大山大水,“这一次,心更大,笔下的山水也更大了。” 从1957年首登黄山写生创作算起,瞿谷量和黄山结缘已超半个世纪。 “幸运”的西画之路 19岁那年,瞿谷量随朋友误打误撞来到画家陈秋草创办的新中国美术研究所。21岁那年,他的水彩画作《上海人民公园雪景》入选“全国水彩画展”,后又代表新中国选送莫斯科参加展览,并入编德国莱比锡《中国当代杰出艺术家作品集》,轰动上海水彩画界。 同时,瞿谷量遇到了诸多“贵人”:他在《怎样画水粉画》书稿中有些艺术观点引起争议,但得到了著名油画家颜文樑的肯定,并得以顺利出书;他被选调到上海美协工作,有了更多机会向谢之光等名家学习;颜文樑等前辈邀请瞿谷量开办联展…… 1982年,46岁的瞿谷量决定到纽约去研修。CDN-Www.2586.wAng在纽约学生联谊会美术学校,几位老师看了他的水彩水粉作品,说:“你是来学习的,还是来教老师的?”同年,他的作品《新安江雨色》获纽约圣约翰大学亚洲艺术馆水彩画一等奖。 从“西画”回到“国画” 也是在纽约,他明确了要“回归”中国画的艺术理想。“美国老师说,你们中国画那么好,为什么还要来学西洋画呢?”这句话让瞿谷量明确一个观点:“当代画家必须具备三个特性:民族性、个性和时代性。”尤其是民族性,他说自己的画作之所以在国外有市场,还是因为始终坚持中国画的笔墨特点。海外艺术界这样评价其成名作《上海人民公园雪景》:“具有中国水墨趣味的技法,又似乎兼有欧洲传统水彩画的神韵。” 瞿谷量决定带着个性和时代性锁定他最钟爱的山水——中国黄山。他把黄山作为自己艺术攻坚的主要对象。瞿谷量说:“中国画讲究笔墨的精神内涵,或细若春蚕吐丝,或硬如高山坠石,一笔一墨皆有所指。所以,我每天练书法,为的就是笔墨内涵。”他的画,不求笔墨之形,而求笔墨之神,看似不像常规的中国画作。业界评价:“既有西画光色效果,又有传统笔墨之长;既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又蕴含浓郁的传统民族风格。 ” 画之美何需“标签” 因此,有人说瞿谷量不会画国画,他“赌气”临摹古代名画展出,几可乱真让人服膺。有朋友喜欢某大家的山水画,有一次他也画了一张风格接近的作品,朋友看后夸赞他“画艺进步了”,他倒是干脆,直接把画送了朋友。 古稀之年,瞿谷量从纽约回上海创建中西美术融合协会。有朋友据此以为他想续接徐悲鸿、刘海粟等人走过的改良国画的路子。瞿谷量却说:“我无意改良国画,只是在追求属于自己的笔墨风格,至于形成的作品是西画还是国画,又有多大的争论必要?就像黄山之美,从来都是自在、天然、本质的,何需标签?” 瞿谷量的名字“谷量”二字有出处。“陆俨少觉得我有点胸襟。他说,中国人惯用升、斗来量米,你可用谷来量心,更大。”即便是去年得了大病,他依然想得开,“当时唯一难过的是,担心从此再不能去黄山,再不能画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