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与岭南 文人的书画旧梦
日前,“造化心源——深圳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展览共展出手卷、立轴、横幅、扇页等各类书画形式作品61件(套),时代纵贯明代至民国,皆为馆藏精品。镇馆之宝祝允明草书《晚晴赋》、《荔枝赋》合卷,以及董其昌临写的《争座位帖》、《送刘太冲序》都在其中。此外,苏长春、光鹫、今释、谢兰生、苏六朋、居廉、高剑父等岭南文人的画作以及张大千、姚华、商衍鎏、罗振玉等民国书画大家、学者的精彩作品也在展览中亮相。
唐伯虎的死党 家学造就书法大师

祝枝山书法作品 展览中最为令人瞩目的展品就是明代草书第一大家祝允明的一幅书法长卷,此卷被放置在展厅入口处的恒温展柜中展出。这幅4米多长的草书名卷合写了《晚晴赋》和《荔枝赋》,是祝允明晚年的代表作品之一,娴雅纵逸,点画多变,前部沉隐笔墨,而后气韵渐出,深沉流美,是无二的翰墨传世精品。 祝允明的另一个名字更为出名,就是祝枝山,因为他生来“六指”,也自号“枝指生”。祝枝山名扬于坊间,大多数时候是因为他的好朋友,亦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好似只要有才子唐伯虎出现的风流故事里,“死党”祝枝山就得出来撑腰帮忙。Cdn-WWw.2586.WANG其实,祝枝山要比唐伯虎大十岁,在唐伯虎纵情玩乐的日子里,是祝枝山提点他要努力考取功名,绝对是个最靠谱的大哥。不少书法家都是“家学渊博”,如同王羲之、王献之一家,在这一点上祝枝山也绝对当得起,祝枝山的祖父祝颢是正统四年的进士,当时的草书名家,而在祖父告老还乡之前,祝枝山的启蒙教师则由他的外祖父担任,这个人就是在历史上大大有名的徐有贞。凭借投机被弟弟软禁的明英宗复辟活动而当上内阁首辅的徐有贞,因为曾在蒙古军队围城之际主张南迁,而后又以诬告杀害了一代忠臣于谦,而与“名奸”秦桧齐名。身负绝世才华对身负千古骂名的徐有贞是个讽刺,不过不可否认,他在诗文书画上皆有极深造诣,书法上更是深得怀素、米芾笔意。在他的细心调教之下,祝枝山才能成为“五岁作一尺见方大字”的“神童”。祝枝山的授业恩师更是著有《姑苏志》、《震泽集》的一代名臣王鏊。在书法上对他影响最深的则是他的岳父,明代书法大家李应祯,他存世的《缉熙帖》和《枉问帖》都是国宝级收藏,传其衣钵的一个是长女婿祝枝山,另一个则是学生文征明。这样的家学与师承,祝枝山不成为集大成的名家都难。 后人将唐伯虎和祝枝山绑在一起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由于两者同样身负大才却科考不利,最后同样游戏人生而晚景凄凉。一度入仕的祝枝山曾写得《正德兴宁县志》,虽是例行公事,但这篇县志序却由行书而行草,最后变成狂草,成为他传世中的珍品。虽然不是好官却留下不世才名,五十岁以后的失意境遇也成就了他恣意狂妄的草书风格。唐伯虎的墓志铭也是出自祝枝山之手,他悼念唐伯虎的再挽子畏(唐寅的另一个字)诗中有“少日同怀天下奇,中年出世也曾期”句子来感怀两人远去了的意气风发的日子,两段凄凉抑郁的命运,成就一段江南书画巅峰的传奇。 与郑板桥拼画竹 芦蟹画当海鲜卖
郑板桥《墨竹图》 在展览当中,扬州怪才郑板桥招牌式的一幅墨竹引得观众驻足。其实,在此次展览当中还有一位画竹高手的作品,这个人就是清代的广东人招子庸。此人在音乐界的名气也很大,他走访广州各地收集整理并运用广州方言所著的《粤讴》是研究广东民歌文化的重要史料,后来,这本书被做过港督的英国人金文泰翻译为英文,名为《广州情歌》,在西方引起轰动。招子庸本人也被誉为“粤讴鼻祖”,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流行歌曲制作人”和“非遗保护专家”。而让他闻名于世的始终是他的画作,其任山东潍县县令的时候,县衙中就挂有前任县令郑板桥的《竹石图》,这对招子庸来说应当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后来他曾在自己的墨竹上题诗“写竹当师竹。何须法古人?了然心眼手,下笔自通神。”落款写着“南海招子庸于潍阳官舍”。这里的“古人”可能就是作画时挂在墙上的《竹石图》的作者郑板桥,他却自言视而不见,“以竹为师”就好,很有“守仁格竹”的心学味道。他的这幅竹子因被溥仪钟爱而被制成拓片在民间得以传播,他也成为继郑板桥之后最好的画竹者。 除了画竹,招子庸对广东家乡的另外一件事物更是钟情,那就是螃蟹。“芦蟹”也是招子庸的招牌之一,展览中便有他的一幅芦蟹图。招子庸擅长用墨分五色的原理创作,依据墨色的变化晕染勾画,他笔下的螃蟹都是海蟹,这与传统的江蟹画法有诸多不同,让他的芦蟹独具特色。配合螃蟹的芦苇,也因招子庸的用笔而染上了竹子挺拔独立的气象。招子庸画螃蟹也留下了不少佳话,据说曾有人找他画一只螃蟹却没带够钱,于是招子庸便画了一只欲向礁石藏身的螃蟹,只有一半身体露于礁石之外,却情态自然,动作拙谐,令时人称道。由于这件事,也有了招子庸的芦蟹图不论尺幅却论个数卖的笑谈。去年曾有一幅招子庸的长卷出现,据传是其在好友家创作,足足有四十多只螃蟹,个个活灵活现,有人评价应为炫技之作。但是想来,这么多“海鲜”,应该价值也不菲吧。后来人评价招子庸曾有诗云“东山偶作风尘吏,南人生有幽燕气。短衣匹马慷慨行,读书杀贼男儿事。”其中的“杀贼”是讲他在山东平定“天柱教”马刚叛乱的事情,招子庸善于射箭,据说他的举人头衔就是个武举人,由于读音相近,当时山东乡里都称他为赵子龙。能诗能画能歌能武,粤地的人才真是不可小视。 偏激地推广碑学 “南海”书法有市场
招子庸《芦蟹图》 招子庸虽能平叛,但是论政治影响力远远比不上也在此次展览中“贡献”作品的他的一位广东同乡,那就是近代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此次展览中有他的一幅书法作品,康有为当时被称为“康圣人”,自然文墨造诣不低。其实,他确实是近代影响力巨大的书法理论家。他的书学论著《广艺舟双楫》在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之上加以扩充阐发,主旨是提倡、推广碑学,攻击、抑制帖学。虽然见解比较偏激,但是对碑学的贡献是很大的,而且他的理论在当时几乎得到书界的一致赞同。康有为本人的书法也颇有功力,而且并非一味来自碑学,而是遍临名家,自言“执笔用朱九江法,临碑用包世臣法,用墨浸淫于南北朝”。
康有为书法作品 在书界,理论和笔墨同样出色的书法家凤毛麟角,康有为的书法也逊于理论,有人认为他的笔墨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这不影响“康南海”的名气对其作品的助推,他的作品近年来在拍场上屡屡出现,有3000幅之多,成交率高达百分之七十,单幅书法作品曾在去年拍出80万人民币的高价。(回振岩)

祝枝山书法作品 展览中最为令人瞩目的展品就是明代草书第一大家祝允明的一幅书法长卷,此卷被放置在展厅入口处的恒温展柜中展出。这幅4米多长的草书名卷合写了《晚晴赋》和《荔枝赋》,是祝允明晚年的代表作品之一,娴雅纵逸,点画多变,前部沉隐笔墨,而后气韵渐出,深沉流美,是无二的翰墨传世精品。 祝允明的另一个名字更为出名,就是祝枝山,因为他生来“六指”,也自号“枝指生”。祝枝山名扬于坊间,大多数时候是因为他的好朋友,亦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好似只要有才子唐伯虎出现的风流故事里,“死党”祝枝山就得出来撑腰帮忙。Cdn-WWw.2586.WANG其实,祝枝山要比唐伯虎大十岁,在唐伯虎纵情玩乐的日子里,是祝枝山提点他要努力考取功名,绝对是个最靠谱的大哥。不少书法家都是“家学渊博”,如同王羲之、王献之一家,在这一点上祝枝山也绝对当得起,祝枝山的祖父祝颢是正统四年的进士,当时的草书名家,而在祖父告老还乡之前,祝枝山的启蒙教师则由他的外祖父担任,这个人就是在历史上大大有名的徐有贞。凭借投机被弟弟软禁的明英宗复辟活动而当上内阁首辅的徐有贞,因为曾在蒙古军队围城之际主张南迁,而后又以诬告杀害了一代忠臣于谦,而与“名奸”秦桧齐名。身负绝世才华对身负千古骂名的徐有贞是个讽刺,不过不可否认,他在诗文书画上皆有极深造诣,书法上更是深得怀素、米芾笔意。在他的细心调教之下,祝枝山才能成为“五岁作一尺见方大字”的“神童”。祝枝山的授业恩师更是著有《姑苏志》、《震泽集》的一代名臣王鏊。在书法上对他影响最深的则是他的岳父,明代书法大家李应祯,他存世的《缉熙帖》和《枉问帖》都是国宝级收藏,传其衣钵的一个是长女婿祝枝山,另一个则是学生文征明。这样的家学与师承,祝枝山不成为集大成的名家都难。 后人将唐伯虎和祝枝山绑在一起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由于两者同样身负大才却科考不利,最后同样游戏人生而晚景凄凉。一度入仕的祝枝山曾写得《正德兴宁县志》,虽是例行公事,但这篇县志序却由行书而行草,最后变成狂草,成为他传世中的珍品。虽然不是好官却留下不世才名,五十岁以后的失意境遇也成就了他恣意狂妄的草书风格。唐伯虎的墓志铭也是出自祝枝山之手,他悼念唐伯虎的再挽子畏(唐寅的另一个字)诗中有“少日同怀天下奇,中年出世也曾期”句子来感怀两人远去了的意气风发的日子,两段凄凉抑郁的命运,成就一段江南书画巅峰的传奇。 与郑板桥拼画竹 芦蟹画当海鲜卖

郑板桥《墨竹图》 在展览当中,扬州怪才郑板桥招牌式的一幅墨竹引得观众驻足。其实,在此次展览当中还有一位画竹高手的作品,这个人就是清代的广东人招子庸。此人在音乐界的名气也很大,他走访广州各地收集整理并运用广州方言所著的《粤讴》是研究广东民歌文化的重要史料,后来,这本书被做过港督的英国人金文泰翻译为英文,名为《广州情歌》,在西方引起轰动。招子庸本人也被誉为“粤讴鼻祖”,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流行歌曲制作人”和“非遗保护专家”。而让他闻名于世的始终是他的画作,其任山东潍县县令的时候,县衙中就挂有前任县令郑板桥的《竹石图》,这对招子庸来说应当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后来他曾在自己的墨竹上题诗“写竹当师竹。何须法古人?了然心眼手,下笔自通神。”落款写着“南海招子庸于潍阳官舍”。这里的“古人”可能就是作画时挂在墙上的《竹石图》的作者郑板桥,他却自言视而不见,“以竹为师”就好,很有“守仁格竹”的心学味道。他的这幅竹子因被溥仪钟爱而被制成拓片在民间得以传播,他也成为继郑板桥之后最好的画竹者。 除了画竹,招子庸对广东家乡的另外一件事物更是钟情,那就是螃蟹。“芦蟹”也是招子庸的招牌之一,展览中便有他的一幅芦蟹图。招子庸擅长用墨分五色的原理创作,依据墨色的变化晕染勾画,他笔下的螃蟹都是海蟹,这与传统的江蟹画法有诸多不同,让他的芦蟹独具特色。配合螃蟹的芦苇,也因招子庸的用笔而染上了竹子挺拔独立的气象。招子庸画螃蟹也留下了不少佳话,据说曾有人找他画一只螃蟹却没带够钱,于是招子庸便画了一只欲向礁石藏身的螃蟹,只有一半身体露于礁石之外,却情态自然,动作拙谐,令时人称道。由于这件事,也有了招子庸的芦蟹图不论尺幅却论个数卖的笑谈。去年曾有一幅招子庸的长卷出现,据传是其在好友家创作,足足有四十多只螃蟹,个个活灵活现,有人评价应为炫技之作。但是想来,这么多“海鲜”,应该价值也不菲吧。后来人评价招子庸曾有诗云“东山偶作风尘吏,南人生有幽燕气。短衣匹马慷慨行,读书杀贼男儿事。”其中的“杀贼”是讲他在山东平定“天柱教”马刚叛乱的事情,招子庸善于射箭,据说他的举人头衔就是个武举人,由于读音相近,当时山东乡里都称他为赵子龙。能诗能画能歌能武,粤地的人才真是不可小视。 偏激地推广碑学 “南海”书法有市场

招子庸《芦蟹图》 招子庸虽能平叛,但是论政治影响力远远比不上也在此次展览中“贡献”作品的他的一位广东同乡,那就是近代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此次展览中有他的一幅书法作品,康有为当时被称为“康圣人”,自然文墨造诣不低。其实,他确实是近代影响力巨大的书法理论家。他的书学论著《广艺舟双楫》在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之上加以扩充阐发,主旨是提倡、推广碑学,攻击、抑制帖学。虽然见解比较偏激,但是对碑学的贡献是很大的,而且他的理论在当时几乎得到书界的一致赞同。康有为本人的书法也颇有功力,而且并非一味来自碑学,而是遍临名家,自言“执笔用朱九江法,临碑用包世臣法,用墨浸淫于南北朝”。

康有为书法作品 在书界,理论和笔墨同样出色的书法家凤毛麟角,康有为的书法也逊于理论,有人认为他的笔墨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这不影响“康南海”的名气对其作品的助推,他的作品近年来在拍场上屡屡出现,有3000幅之多,成交率高达百分之七十,单幅书法作品曾在去年拍出80万人民币的高价。(回振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