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地方动态 >> 正文
“搜妙创真”对当代画家陆俨少文人格调的深层认识
一、20世纪艺术大家陆俨少的人生历程
        陆俨少,字宛若。是中国当代美术史上比较鲜为人知的艺术大师。他毕生刚正不阿的人生态度、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使其为后世留下了数以千计的精品画作,更为中国当代绘画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09年,陆俨少生于上海嘉定县南翔镇。1926年考入无锡美术专科学校,1927年拜冯超然为师,临摹不少历代名家真迹。抗日战争期间,陆俨少流寓内地,师承历代名家经典画作,直至建国初期。50年代以后,在师古的基础上,陆俨少更加注重对笔墨技法的探索与革新。1956年,时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1961年至1966年,于浙江美术学院兼职山水画教席;文革时期陆俨少被残酷迫害,纸笔被毁坏后却毅然拾起笔头沾清水画于桌面上。改革开放后,陆俨少被平反,自此他的创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自90年代起,其画作如行云流水,超凡脱俗。93年,陆俨少因病故。享年85岁。陆俨少与李可染、潘天寿一道被李可染之子李小可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三位山水画大师。

二、对陆俨少及历代名家艺术风格的对比与探索  \   
 王蒙, 元代,《葛稚川移居图》
\
  董其昌, 明代,《山水册页》
\  
石涛,清代,《游华阳山图》 
 \
  陆俨少,现代,《杜陵诗意之一》
        陆俨少山水画作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博采众长,另一个就是自出新意。cDN-WWW.2586.wAng山水画创作历程拟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50——60年代,陆俨少的画作更侧重于师从古人。绘画多以细笔皴擦,画面效果比较繁密。诗词清新,笔墨俊秀,画面柔美秀雅,开创一代新风。他的绘画不拘泥于一家,广采博揽,集宋元明清大家之大成,融南北画家于一炉。以上四幅佳作是元代画家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明代画家董其昌的《山水册页》;清代画家石涛的《游华阳山图》;以及现代画家陆俨少的《杜陵诗意之一》。《杜陵诗意之一》创作于1958年,陆老题款书有“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其画作宛若一条条悠然曲折的小径,赏艺人沿着这条小道漫步前行,走向艺术最为高妙的殿堂。

\ 
李可染,当代,《青山密林图》  
 \
  陆俨少,当代,《危崖云树》
          70年代,陆俨少的绘画形式开始由细笔向粗笔转变。其在画坛中的地位颇高,与现代画家李可染共同被称为“北李南陆”。以上两幅是当代画家李可染的《青山密林图》,及当代画家陆俨少的《危崖云树》,作品各领风骚,运墨无不老辣独到。别具匠心可见一斑。

\ 
张大千,当代,《太湖人家》   \
白雪石,当代,《饮马太行》  
 \
 黄秋园,当代,《秋山归隐图》 \   
陆俨少《荒江钓艇》           以上是80年代当代画家张大千的《太湖人家》;当代画家白雪石的《饮马太行》;当代画家黄秋园的《秋山归隐图》;以及陆俨少创作的《荒江钓艇》。此幅作品创作于1988年,题款“荒江钓艇。戊辰春暮,八十叟陆俨少画于晚晴轩。”此时陆俨少的画作,删繁就简,言简意赅,大气凌然。他进一步开拓笔墨的表现可能,雄浑老辣,气象万千。将时代精神转化并投射到艺术创作之中。作画喜好干笔湿笔并用,形成华滋浑厚,气势勃发的风格。

\
陆俨少晚年画作《荷》
          晚期从90年代开始。行云流水,超凡脱俗。技法近乎道已。


三、陆俨少对现代美术教育的独到见解
        陆俨少先生历任第六届、七届人大代表、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浙江画院院长、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职;他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美术教育家。“十分功夫论”中对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的独到见解,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修养。

        “我学画六十余年,其间顺逆之境,甘苦自知,暗中摸索,一得之愚……十分功夫…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此文摘自陆俨少的《学画微言》。从中可以看出陆俨少毕生坚持从人文修养、书法操练等多方面完善自己绘画素养的经历,更是他在美术教育方式上为后代华夏儿女披荆斩棘,指出一条通向成功之道。

        他曾说,“凭聪明也可画出一张画来,但要真正画好画,没有传统功力不行。但不管如何,笔墨是中国画创新的首要条件。”又说“画画用笔,写字是最好的训练方法,学画宜学书,字写好了,不仅题款可以增加画面美观,而在画时,对于点线用笔,帮助实多。”这些平淡朴实的话语,蕴含着浓郁的文人画绘画精髓,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与借鉴!(文/李多娇)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