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地方动态 >> 正文
那一曲丹青“信天游”

刘文西率黄土画派成员在甘泉县城道城老村写生创作姚璞/摄

陕西省有关部门领导为黄土画派过大年采风团送行

  一位艺术家,一辈子坚持一个艺术课题,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团结一批又一批画家共同关注,形成创作团体。并且,在耄耋之年依然坚持到基层写生创作——这就是刘文西和他创立的黄土画派。

  2月21日,农历蛇年春节刚过,黄土画派画家和特邀画家、嘉宾70人在团长刘文西的带领下,从西安美术学院启程,第21次走进陕北老区采风创作。在刘文西的热情邀请下,本报记者作为特邀代表随行。8天里,黄土画派采风团行程1300多公里,途经甘泉、安塞、绥德、靖边地区,贯穿陕北,每天起早摸黑,与当地百姓拉家常、聊变化,穿乡走村写生创作,与当地的老百姓一起欢度了元宵佳节。Cdn-WWW.2586.WaNG也让记者对陕北风情和黄土画派的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月21日上午,采风团抵达第一站甘泉,在新年的秧歌声中到达红军长征宣言纪念地(毛泽东雪地讲话旧址)参观,随即又赶往道镇古村落写生创作。过大年在陕北人心中是享受丰收喜悦的节日,一年的辛勤劳作换来新年的喜庆。节日加上采风团的到来让村子沸腾起来,老乡们把采风团成员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都想来看画家画画。“哪有那么容易啊。”热闹的场面让团长刘文西不由轻轻说了一句。在采风团成员张小琴的回忆里,读书时就常来陕北写生创作:“那时跟刘文西老师到陕北,骑着自行车,我们两三个学生跟着他穿乡走队,到哪里他都有他的点和熟悉的老乡。晚上睡乡政府,白天画画,跟当地村民一样。”长年累月去基层,发展到现在的采风创作队伍,刘文西和黄土画派的艺术道路的根基确实不是一天两天能建立起的。采风团成员李夏回忆起1986年,刘文西带着他一个人来陕北写生:“那时候刘老师才54岁,他带我到延安子长县的北宋石窟临摹造像。当时是延安市副市长的他,非常节俭,舍不得坐飞机,我们就坐老式的长途大巴,车厢很挤,腿都伸不开,一坐就很长时间。”这让他对刘老师肯吃苦的精神影响深刻。

  刘文西在西安美术学院耕耘多年,除课堂教学外,更多的是坚持长期到基层去。1958年至今,他90多次赴陕北写生创作,走遍了陕北26个县的山川土地。在刘文西眼里,陕北这块土地饱经风霜,祖祖辈辈依靠劳动,让这里的人民产生了不怕累苦,善良、坚毅的品格。“画画要写神,写神就要去理解和体会,写神不是菩萨的神,不是空虚享受的神,而是劳动人民的神。”刘文西说:“我们黄土画派就要去表现老百姓善良、淳朴的人格,展现劳动人民安心地建设自己的家乡、祖国的美好画面。”

  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让画界对黄土画派印象深刻。特邀参加本次采风团的广东画家陈永锵是第一次来陕北写生创作,他在新鲜的同时也有些凝重:“西部除了壮美还有一丝荒凉,这里的百姓生活困难,作为画家,仅仅把感情放在纸上不够,应该多关心民生。”另一位特邀参加采风团的关东画派画家赵华胜说“这里的延安精神、革命文化滋润的延安鲁艺在百姓心中扎根很深。关东画派的根也是延安鲁艺。”一脉相承,让关东画派对黄土画派多了一份感情。

  2月22日一早,采风团离开甘泉,赶赴以大地腰鼓闻名的安塞。采风团成员来到寺崾岘村、安塔村等老村落写生创作,直到太阳落山。正在团员准备离开时,一对中年姐妹带着一个小女孩,专程从另一个村子赶来。见到团长刘文西后姐姐心情激动,她回忆起30多年前,刘文西带学生到她们村子里写生,当时画过3岁大的妹妹,而这位妹妹如今已是身旁这位41岁的妇女了。她指了指同来的小姑娘说:“妹妹的女儿现在长得跟当年画上的小女孩一模一样。”刘文西高兴地对已是中年的妹妹说:“我有空还想画你的女儿!”

  这样的故事很多,画家到基层来,时代的面貌,人民的面貌才会在画家画笔下记录下来。采风团副团长、人物画家陈光健说:“年轻时我常带学生来陕北写生,多是为教学。现在退休了,我还坚持来,是为追求艺术而来,所以创作也更自由。”

  2月24日,采风团离开安塞,赶赴有石雕之乡美誉的绥德。采风团来到高家沟村、张家山村等地写生,随后,采风团一行又前往郝家桥村参观习仲勋同志纪念碑和革命历史纪念馆。黄土地上丰富的地域文化、民间艺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影响了古元、力群等一批老艺术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陕北又产生了以赵望云、石鲁、何海霞等为代表的长安画派。近50年里,以刘文西为代表的黄土画派,创作的《祖孙四代》、《牧羊人》等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影响很大。“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创新”。采风团副团长贺荣敏说,“刘老师多次带画家来陕北,是一种接地气、补元气的过程。他对陕北感情很深,这里的山山水水成就了他,他也觉得应该为陕北做一点事。”在画家眼中,可能生活中某一形式、韵律的感悟都能使其在艺术创作中有所创新。采风团团员刘永杰体会说:“我们可以从别的艺术流派或者作品的形式中得到一些启发,但是生活中的形式感,环境的节奏韵律等是最丰富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在绥德写生创作的间隙,采风团一行来到绥德师范学校,在讲解员的细心讲解下,采风团成员参观了绥德师范学校内的校史展览室。参观结束后,刘文西为该校题写了“发扬绥师革命精神,办好绥师满意教育”的横幅。特邀关东画派画家赵华胜则写下了“英杰摇篮”的横幅。

  2月26日,采风团离开绥德,赶赴最后一站——靖边。团员们抵达靖边的龙州乡闫家寨子遗址,顾不上休息就开始了对当地丹霞地貌和村落遗址的写生创作。黄土画派老“钻山沟”,有人会问是否落伍了?其实不然。中国传统绘画历经千年发展,本身有着深厚的审美趣味与模式。近现代以来,各种西方艺术形式在中国蔓延,逐渐形成了多元并存的美术生态。就艺术而言,也不存在谁更时髦,谁已落伍的问题。有评论文章指出,刘文西在最近10年的创作中,笔墨多了一种金石味,这种创新从纯粹的写实回归到了传统,又始终牢牢抓住写实的根基。刘文西擅长把这种艺术符号和黄土地的土壤、人群的审美追求全都落实在了画面上,这是一种朴实的东方民族的审美,亦是一条地域的审美创新之路。这条路也指引着黄土画派在民族的审美体系中走得更加深远。

  2月28日,采风团圆满结束了为期8天的采风创作,返回西安美院。这次的采风让团员们感触很多。团员高民生说:“现在的陕北变绿了,老百姓变富了。另一个现象是年轻人进城打工,过年时村里留守老人和儿童很多。我要把这些都反映在我的画里。”

  近年来,随着国家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民族艺术自信越来越强盛,黄土画派对本民族审美的坚持与熔炼,显得独树一帜。据黄土画派秘书长贾宝安介绍,这支成立于2004年,以西安美术学院教师为主体,不时有全国各地艺术名家汇入团队,成立伊始,就一直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多年来涉足陕北20余次,并走进藏、云、贵、川、鲁、豫、晋,远足越南、东南亚等地区,总行程达10余万公里。在今天艺术多元化的格局下,作为有责任心的艺术家,应当深入到生活中去,表现这个时代,表现这块热土。刘文西和他带领的黄土画派,绘画题材和特色就是表现陕北黄土地上的人民,他也逐渐成了陕北人民的代言人。80岁高龄的刘文西,已花了30年,创作了近百米的长卷画《黄土地上的主人》。关于这幅作品到底要画多长,刘文西说,这取决于他生命的长度,他把对陕北的感情和认识都总结在了长卷创作里。在刘文西的带领下,西安美院和黄土画派正朝着一种扎实、厚重、雄浑的审美体系稳步发展。(■本报记者姚璞)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