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地方动态 >> 正文
美术馆“家底”知多少?


 

  从“群珍荟萃——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立北平艺专精品陈列展”,从“芳草长亭:李叔同油画珍品研究展”到“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近期,北京的各大美术馆接连拿出各自的“镇馆之宝”进行展览。“馆藏作品”纷纷出库展出,而有关馆藏作品的问题也接二连三地摆在我们面前。

  目前,“芳草长亭:李叔同油画珍品研究展”正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央美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称,被视为镇馆之宝的李叔同《半裸女像》据传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丢失了。2011年下半年,美术馆集中整理馆藏的民国时期作品时,无意间发现了多次在艺术类刊物登载过的一幅非常眼熟的画作。最终作品被认定为《半裸女像》,为李叔同真迹。

  前不久在中国美术馆结束的“搜尽奇峰——20世纪中国山水画选展”,展出馆藏83件(套)山水画作品,逾半数为入馆近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与公众见面。CDN-Www.2586.WAng

  近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显示,在全国2803家各类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1470余万件(组)馆藏文物中,共有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其中濒危腐蚀程度29.5万余件(组),重度腐蚀程度文物213万余件(组)。

  明明是“镇馆之宝”,为何一直不为人知?还有多少藏品有待我们理清?还有多少作品因为之前保存不当而有待修复?公共文化资源如何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早在多年前,陈丹青就说过,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美术馆,更像出租场地的展览馆。现在看来,这句话虽有失偏颇,却也指出了多数美术馆的诟病——馆藏不够、策划不力。美术馆不是仓库,能够拥有好作品,并不断拿出来展览、策划好展览才是美术馆的重中之重,只有不断展出作品才能发挥出其最大价值。

  事实上,藏品是美术馆工作运行中的灵魂所在。美术馆的收藏、研究以及展览是相互关联、一脉相承的,如果说展览是美术馆研究工作的最终呈现,那么收藏则是美术馆学术方向、运营理念持续系统性的具体体现。美术馆的馆藏不应该只是一味体现在扩充仓库容量上,收藏工作要紧紧围绕美术馆的自身学术定位和研究方向而进行,持续性与系统性是关键。

  正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所说,美术馆首当其冲要将自己的“家底”搞清楚,“首先,美术馆应该保证所有藏品的记录、档案、各种资料齐全完整;第二就是要重视藏品的保护和修复,很多作品已距今几十年、上百年,受制于过去条件的限制和颜料的质量,很多作品都处在高危状态,所以对藏品的保护迫在眉睫;第三,就是要做好研究工作,挖掘每一张作品背后的意义,它对美术史的意义,它和其他作品的关系。这些都是背后的工作,却至关重要。”

  在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看来,作为文化服务单位,中国美术馆有责任面向公共文化需求,根据社会热点、走向和馆藏特点来策划展览。“近些年,社会道德诚信不断缺失,为此我们策划了《中国美术馆五十年捐赠作品大展》、《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等一系列捐赠展。在艺术品无价的今天,仍然有艺术家本着奉献精神,捐出市值价格非常高的作品,为社会文化做贡献。”“搜尽奇峰——20世纪中国山水画选展”恰逢去年“秋拍”期间开幕,希望拿出珍品“以正视听”,让观众和藏家能够欣赏到珍品佳作。(张硕)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