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地方动态 >> 正文
三人太行行

\

《三人太行行》写生作品之一

  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一文中对山水的情商作过如下的评语:

  春山淡冶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欲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

  冬山惨淡而如睡。

  横亘出世的太行的四季也一如河阳先生所下的赞语。

  缘于研读中国山水画的宋元传统,解读太行是绕不过去的。

  沐山川灵气,闻历史烟尘,五代的荆浩就结庐在洪谷。他的名作《匡庐图》与名著《山水诀》无疑是北宋山水画的开山鼻祖。太行山孕育了中国山水画的气格。

  两宋和元延着太行的魂魄,赢得了嗣后山水画气格的展开,无疑是有绝对的影响。那些开局的经典大作之图像和文字也让那些后来的学子魂萦梦牵。

  现今,尽管有高清像素的仿真技术和连篇累牍的导读文字,加之详尽的技法解读,让学子笼罩在彼时的赞叹之中,但仍使学习者面对那山那水的真幻变化产生不少疑虑。二维结构难以联想那些幽暗阴森之博大气象。cDn-www.2586.wANg万卷书的疏解只有通过行万里路来注说,李子味只有尝了才知道。

  太行山以盖世的气度横亘在他们的面前,阻断了他们的去路。

  求证和好奇驱使他们跃跃欲试。

  上师大美院的祥云有过几次出入太行腹地的感受,也积累了不少画稿。他最年长,心思缜密,处事缕析有序。十年东瀛的磨练,练就了处事不惊的品格,画风细谨,独钟情于荒村古木。写生时戴着手套,下铺细毡,遮阳帽裹风衣还要撑上一把大伞。做派儒雅,慢条斯理,意态是悠悠然天人共享山水之赐予。

  踊跃者有祥云在美院的同窗俊娜和程璐。意欲跟进,与太行“驴友”为伍。

  俊娜长于鲁,与孔圣毗邻,任过园丁,合群而善解人意,有长姐风度。思路清晰,有才女之称,个小手巧,画风秀雅有灵气。属猴,幼时善攀,尤擅画树,枝丫交错穿插有致。

  程璐幼时受母指点画画,颇有渊源。年纪最小,在画学上,可谓是从预课、本科一路过来直至读研,三人中,她是最有绘画资历的一个。才思灵动,下笔流畅,迅捷周密,画无障碍,时有绝招迭出。无怪乎,楚人喜祀信鬼神,能歌善舞,文思喷涌神鬼相契的《离骚》萦迴于云梦泽地,有“九头鸟”之称。

  为到太行寻根,一根筋,三人走到一起来了。

  三人行走在太行峰巅和谷底,览胜探奇兴味浓浓,徜徉在紫崖峭壁环沟矗立的幽谷中,种种的疑虑在默对苍岩大壑时被慢慢消融了,那些肌理横竖清晰的各种皴法样式十分自然地呈现在眼前,李成、范宽、郭熙的范式都活生生地演绎在大自然的肌肤之中。

  手中的笔渐渐地圆润起来,脑海中的问号也释然一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自然的真幻变数只有于人的静观玄想的观照中获得升华。

  他们三人完全沉浸在自然的怀抱之中,几小时几小时的淡定画画和热烈的争论,活脱出他们的林泉之志。

  我有幸加入过他们的三人行。生活的简朴,挎包翻越的耐力,使我也获得一次提升,他们那执着的做派完全判若于软尘十丈的大都市喧闹的生活。他们是那样淡定,那样自足。回想起面对青山,支起桌子,盛放些农家蔬肴,有低度酒的助推,谈着各种所遇问题和感观,那种原初的生活特有情趣,此时人与青山没有彼此,是一种圆融的天人合一。

  “三人行”的拙作拿出来在上师大美院画廊与人分享,谈不上高深和大作,说实在有不少瑕疵,只能算是奉上太行行的低唱浅吟。(萧海春)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