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者在欣赏仇英《清明上河图》
长9.87米、宽0.3米,全图结构严谨,情节跌宕有序,采用工笔重彩,细腻、清丽、鲜艳,工而不板,妍而不媚,这就是“明四家”之一的仇英所作的巨幅作品《清明上河图》。近日,泉州藏家向记者展示了这幅集大成的精美画卷。
仇英出身寒门,幼年失学,曾习漆工,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中国美术史上少有的平民出身的著名画家,成为明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徵明、唐寅一起,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收藏该画作的泉州至正艺术博物馆馆长吴思仁介绍,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历史上不朽的绘画珍品,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繁而不杂,多而不乱。这对后世临摹来说,不啻一项巨大的工程。仇英《清明上河图》与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同名作品,但在临摹时进行了大胆的创作,无论是结构、情节、艺术特色诸方面都有重大改进和发展。Cdn-Www.2586.wAng如当时苏州地区标志性建筑天平山、运河、古城墙等,皆清晰可辨,茶肆酒楼、装裱店、银楼、洗染坊细微处体现的是江南水乡特有的生活情致,与原作相比,极具时代气息,是一幅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社会风俗画,对于我们了解明代中叶苏州的政治、经济、风土人情、城乡风貌、寺院建筑等,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专家认为,相比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仇英这幅作品的熟知度似乎没有那么高,但是在中国绘画史上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历代《清明上河图》摹本中的精品。
□本报记者庄建平文通讯员郭东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