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地方动态 >> 正文
孝文化融入年画创作酿和谐

别世杰先生指导学生作画上色。
    半印半画作为扑灰年画的姊妹艺术,与扑灰年画有着相当的艺术价值,是与中国古代版画一脉相承的。2012年9月,记者有幸针对半印半画的历史和发展采访了别世杰先生,作为高密市半印半画唯一的一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年近70岁的他一直为半印半画的传承与发展默默地努力着。1月15日,记者再次来到别世杰先生的年画工作室对其当下的艺术创作重心进行了交流。     不图名利,免费传艺     犹如第一次来到别世杰先生的工作室感觉一样,别先生的工作室古香古韵,充满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味道。现年59岁的李先生正在别世杰先生家中作画练习,“很多好友都来我这里交流作画心得,相互学习。”别世杰先生告诉记者,由于政府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民对传统年画感兴趣了,出于对半印半画技艺的传承负责,现在有7名学生在别世杰先生这里免费学艺,别世杰先生毫无私心地将自己的作画技巧分享给学生们。     今年24岁的王先生在一家药店工作,已经跟随别先生学习作画2年了,一有空闲时间,他就会来到工作室学习年画创作。“我们都是慕名而来,别老师是传承人,除了作画水平高超,人也谦虚和蔼,非常无私地传授技艺,我们从心里面敬重他。cDN-Www.2586.waNG”据了解,跟随别老师作画的学生有男有女,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到别先生这里学习。“每个人的底子不一样,根据他们个人的绘画基础不同,我给他们讲得也不一样。起初,有绘画基础的学生不太适应民俗创作,因为扑灰年画的颜色基本上都是大红大绿的,现代与传统的审美观念不同,因此有一定的差距。”别先生告诉记者,传统的民间艺术都比较夸张,以年轻人的审美观念往往不是很好接受。     在传统与现代间摸索创新     别先生告诉记者,对于扑灰年画和半印半画的创作,他经常到外省与当地的艺人交流。在山西,有些半印半画的创作色彩亮丽,人物形象也卡通化了,让人感觉很新鲜。“年画创作的主流是按照传统,不能离开主线。当下,对于传统的扑灰年画,年轻人接受不了,但是脱离了传统,专家不认可。其实说到底,传统的为什么能传承下来,就是因为有的东西必须是不能变的。”别先生告诉记者,在传统与现代两者之间,年画艺人们都在摸索和创新。     《二十四孝》受客商青睐     “我现在的工作重心就是创作传统的半印半画年画,将孝文化融入半印半画创作,首推《二十四孝》。‘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家庭和睦,这个社会才会和睦。孝子是不会作乱的,只要你感恩父母,想想你父母怎样含辛茹苦地将你养大,你还会忍心犯罪而不顾父母的死活吗?”别先生告诉记者,《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从这24个故事当中去学会感恩。     据了解,传统的《二十四孝》是通过模板印好线稿之后,再进行上色加工,最快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二十四孝》的艺术性和收藏价值更高。“为人父母的都盼着儿女孝顺,传统文化要传承就得从自身做起。通过年画创作,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氛围,何乐而不为呢。”别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二十四孝》很抢手,主要是因为人们愿意让儿孙感受最为正宗的传统文化教育,很多来自中国台湾的客商都青睐于传统的《二十四孝》。(文/图记者单小东)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