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在三圣花乡画家村里的罗其鑫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身为岑学恭的学生,罗其鑫的大写意山水追求的意境与老师很相似,但他又以独具特色的松柏作品被人们所熟悉,其作品深受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观众的喜爱。昨日,罗其鑫告诉记者,自己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没有留在成都,他计划在成都办一个大型展览,将自己的新作来一次展示,让观众能够了解三峡画派的多样风格。
半隐居生活 边画画边种菜
虽然罗其鑫过着一种半隐居的生活,但是要找到他也不难。到了画家村一打听罗其鑫,门卫自然就会带你来到其小别墅旁。见到罗其鑫,他正在自己的后院收割蔬菜。门前的对联“床前荷塘月色,窗外农居花乡”是他现在生活的最好写照。心宽体胖的他将中长银发梳成小辫,透出艺术家的独特气质。他笑起来,给人一种乐呵呵的亲近感。在这里罗其鑫每天6∶00起床,水一烧起,茶一泡,就开始心无旁骛地作画。罗其鑫告诉记者,入住这里的时候,他已经退休了。这里的环境让他一下子就看上了眼。“来到这里,不画画的人都要画画。”他说,自己国外作品展的画作都是在这里创作的。而在创作之余,他还与当地的居民成为好朋友。“我们教他们画画,他们教我们种菜。”他指着身后的菜地,笑嘻嘻地说,如果他不在家,路过的居民也会帮忙照应一下菜地。Cdn-wwW.2586.wANg兰花、玫瑰、金瓜、葫芦瓜、油菜……他家前后被“生态农业”包围得紧紧凑凑,这些既是作画素材也是粮食。“你看我的油菜长得多好。”“今年蜡梅开得好好哦。”罗其鑫的妻子童女士介绍说:“我们自己种,现吃现摘,随手扯把白菜就下碗面。”罗其鑫很喜欢这样的生活。
将乾坤重新“打扁搓圆”
在罗其鑫的画室墙壁上,满布着泼墨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罗其鑫的画主要以蜀道风光为主,多为松柏诗意画。画中的大实大虚、大开大阖,简练的构局和多变的画墨,意味深长,令人过目难忘。
记者注意到,在作品中紧张开阖的画面结构中,总在虚白之处,划出一片宁静的天地,透过每幅作品的表面, 使人都感受到一种精神,一种传统。他在作品中强调冲突,虚实结合,凸显了画面的视觉张力,是典型的三峡画派印象。
罗其鑫告诉记者:十几年前的他沉湎于宋、元、明、清故纸堆,一沉就是10年。如今在他的画室中都层叠排放着一捆捆摹古画稿。现在圈内的朋友都戏称他为“隐者”,其实这也与这段经历有关。他说,近年来,他更关注唐人的作品。尤其唐人关于画学的不朽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他更是影响深远。他的《剑门》系列和《巫峡》系列便展现了这样的新尝试。“我很喜爱三峡,上世纪70年代就去过三峡了,那时三峡的轮船很少,白船点点,惊涛拍岸。我画三峡是画的老三峡,保存了三峡的原貌。我觉得我有一个责任告诉下一代,三峡到底是什么样子。”
罗其鑫早年受教于岑学恭,巴山蜀水的气象和“三峡画派”所创造的特殊形式早已烂熟于心。与老师岑学恭一样,罗其鑫也喜爱采风写生,其足迹遍布全国,特别是剑阁松柏古道更是他常常踏访之地。他向记者透露,在剑阁的古道上有着10万余棵柏树,那里是他作品的灵感源泉,他常年坚持在那里写生。“坐在古道上写生,犹如穿越了时空隧道,与古人对话。每次去都有新的感受。”他说,先秦古道深处,有着沉甸甸的沧桑感。有时候他觉得自己画的并不是山水,更是一种生命。他指着自己刚完成的松树作品,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创作秘籍:“写生过后,我不会将写生来的东西依葫芦画瓢,而是将乾坤重新‘打扁搓圆’。”本报记者 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