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地方动态 >> 正文
西泠印社“发现未来艺术家”现场决赛


  新年第一天,横跨半年之久的“首届中国西泠网发现未来艺术家”在浙江世贸国际展览中心二楼大厅迎来了最后的现场决赛环节。209名杭城的中小学生经过之前的海选征集、初评、复评等层层选拔,最终在决赛现场聚到一起。与之前几轮比赛不同的是,小选手不再只是把提前在家或者学校完成的作品提交参选,而是需要在现场接受限时命题创作,这样实打实的挑战。

  经过两天的评审结果统计,昨天下午,三个组别的金、银、铜奖及优秀奖等奖项已经全部出炉,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统计审核工作,明天起,家长们可以登录中国西泠网(future.xlys1904.com)查询最终获奖名单。

  场外

  家长比孩子更加紧张

  负责场内安保工作的彭师傅,老家在重庆,今年是他在西泠印社社委会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在他的印象中,西泠印社好像没有在小朋友中间办过这么大型的比赛。“这样的比赛规模和评委阵容只有在西泠印社招社员时才会出现,孩子们比赛还是第一次。”

  下午一点,小选手们在家长的陪同下,提着工具箱陆续入场。比赛共分为初中书法篆刻组、初中绘画组和小学书画组,其中小学组的参赛人数就占到了总数的一半以上。几百个小朋友坐在一起参加现场比赛,对很多低年级小学生来说,都还是第一次。Cdn-wWw.2586.WanG比赛现场周围,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坐立不安的家长们,甚至连二楼与三楼间的电梯上也是黑压压站成一片,他们一个个踮起脚尖,伸长脑袋,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新买的颜料盘,又或是一下子找不着印泥,心里自然特别紧张,不少家长几次情不自禁冲进场内想要帮忙。

  彭师傅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些心急如焚的家长拦在场外,“我们要给孩子一个空间,不要着急,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懂事。”彭师傅的苦口婆心确实打动了不少家长,事实上,他自己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彭师傅说,自己平常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所以他特别能体会选手家长的揪心,“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我们要相信孩子,尤其是会点艺术的孩子肯定特别灵气”。

  场内

  两个小时的比赛没有一个孩子坐不住

  比赛现场,书画组的小选手们一个个挺直腰板,全神贯注地在宣纸上挥毫泼墨,遇到吃不准的字,便翻开随身带着的字典,先在草稿纸上练习几遍,再写,一系列动作很流畅,看上去架势十足。

  另一边的篆刻组,选手们的工具相对就要复杂得多,篆刻字典、餐巾纸、牙刷、一套刻刀、印泥、宣纸、毛笔、橡皮等被整齐有序地在桌子上摆放妥帖,每刻一刀,就要对着印章,轻轻吹一口气,然后用手抹去碎屑,再继续刻。每个孩子的眼神里,都写着笃定,看起来要比同龄孩子显得更成熟。

  在200多名参赛者中,年龄最小的只有5岁。这个一米挂零的小女孩叫司含章,刚刚上幼儿园。尽管没有设置幼儿组,但自称“学画多年”的小家伙仍坚持要来比赛,她的蜡笔画童趣十足。小女孩的外婆说,孩子的父母都不在身边,大半年才回来一次,于是懂事的司含章坚持每天画一张蜡笔画,把自己的生活记录下来,等每次妈妈从国外回来的时候,她就会拿出厚厚的一本送给妈妈。“学画画,孩子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也不太哭闹。”

  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包正彦和几位评委在现场转了几圈,感触很深,“学艺术的孩子很静得下心,两个小时的比赛没有一个孩子坐不住的,孩子的注意力不比大人,平常他们上课可是40分钟就要休息了。”包正彦说,每个孩子都能沉浸在自己的艺术氛围中,笔法还这么老辣,实在让人惊喜,“刚开始初评的时候,因为只是选作品,我们还有过怀疑,小小年纪功力会不会真的这么深厚,但是现场看着他们写,实力确实很强,我们这些大人看得都要不敢动笔了。”

  赛后

  给孩子办展览、做画册还要拜师学艺

  担任决赛现场评审的,包括87岁高龄的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包正彦、黄镇中,西泠印社理事江吟、吴莹、郭超英等,这份沉甸甸的评委阵容名单,可以看得出西泠印社对“未来艺术家”的重视。

  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副主任赵一文介绍,这次比赛的各类奖项获得者,西泠印社将在今年3月颁奖,为他们举办展览,并为他们出人生的第一本作品集。对孩子们而言,在这个年纪就开始办展览,和西泠印社的社员们接触,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接下来,西泠印社还在西溪湿地准备了“西溪艺墅”这个场地,供孩子们办展览、学习交流,提供专题进修讲座,甚至还有 “拜师学艺”,去海外参加艺术交流,以及参加西泠印社的一些其他活动的机会。

  “比赛结束,其实是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我们要做的是希望真正能培养未来的艺术家,整一套赛制跟西泠印社的考试是一模一样的。”赵一文说,今年是首届,我们先在杭州做这个活动,范围还比较小,已经涌现出那么多的精英苗子。从下一届开始,我们很可能办成在全国范围内的活动,毕竟西泠印社从来都不拘泥地域,但即使比赛的范围扩大了,杭州也是最重要的赛区,毕竟这里的文化底蕴太深厚了。(见习记者 余夕雯 摄影 陈中秋)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