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为我画漫画

我对漫画的情有独钟都是源自一个人,而这个人已经于12月13日凌晨,带着他慈祥的笑容,带着他对生活特有的风趣离我们远去了。 至今我有个习惯,就是逢报刊有漫画作品必先读为快;曾有好些年,我都坚持自费订阅漫画报《讽刺与幽默》,每个星期漫画报到手成了一件乐事。我对漫画的情有独钟都是源自一个人,而这个人已经于12月13日凌晨,带着他慈祥的笑容,带着他对生活特有的风趣离我们远去了。当得知著名漫画家马丁因心肌梗塞溘然长逝的消息时,我禁不住一声长叹:一位多好的老人就这样突然地走了? 我是马丁漫画众多的读者之一。我知道马丁29岁时就进入了重庆报业,在党报美术编辑位置上一直干到告老退休。我想如果没有对美术事业的执著,一生只在一个单位从事一种职业,对于一个艺术家应当是不可多见的。正因为如此,作为重庆人我也就更多地读到了马丁早期大量的作品。记得那时马丁很多的漫画是从儿童的视角来认识世象的,善意的讽刺中充满了童真童趣。特别是他的漫画大多喜欢设色,笔触冼炼生动,有很强的视觉吸引力。少年时代,我就做过一本漫画剪贴簿,其中大量的是马丁发表的漫画。叹惋的是随着我下乡当知青,考入师范当学生,进入学校当教师,辗转反侧,那本漫画集也就遗失了,可马丁的名字和他的漫画却早已镌于脑海。cDn-Www.2586.wAnG 1994年我进入了江津一家军工企业。当年由渝中区文化馆组织,有萧敏、谭竹等作家参与,欲出版一套青年作家书丛,我的一本短篇小说集《桔红色的黄昏》有幸进入了策划人卢延辉的视线。可在什么事情都办好了时,卢延辉一个电话称为了形式的统一,希望我在作者介绍一栏提供我的漫画肖像而不是相片。天哪,时间急迫,我到哪去找人给我画漫画呢?听朋友介绍中国十大漫画家之一的马丁就在重庆日报社,于是我仗着那几年常在《重庆日报》发表文章的底气,竟然找到了日报老家属区马丁的家里。当我说明来意,带着一顶贝雷帽,穿着一件灰黑色羽绒衣的老人家非常高兴。他让我坐在一张木椅子上,一边和我闲谈,一边仔细打量着我。大概半个小时后他让我留下一张照片,叫我第二天去取画稿。那天师母还执意要留我吃晚饭,我婉谢了。 第二天因为我要回江津就一大早来到马老的家,他很热情地拿出已经给我画好的漫画像,我一眼看去差点就要笑出来了。那种神似而形非的线条真的很幽默。马老说“昨晚我画了很多稿,一直画到一点多,最后选择了你长得偏瘦、头发多、眼镜大的特点来进行夸张”。捧着马老熬夜给我画的漫画肖像,我最终没有笑出来,而流淌在心底的全是感动。前不久我得知马丁一小幅漫画作品市价为3000元,可那次我请马老为我作画仅仅是礼貌性地在他家门口买了两斤香蕉送给他。尽管如此薄礼,丝毫未减马老对一个普通读者的热情。他得知我是美术教师时,一个劲地鼓励我学画漫画,还简要地给我介绍起学画漫画的基本技巧。 从那以后,我倒真的学着画起漫画来,遇有问题总爱一个电话打到马老家里,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和鼓励。1995年11月12日《现代工人报》,发表了我的第一幅漫画作品《今年盈利二万五》,我打电话告诉马老时,他老人家比我还高兴,兴致勃勃地说一定要到江津来和我“切磋”技术。可惜我期待了17年,这句话未能而且永远不能成为现实了。(任正铭/重庆江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