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地方动态 >> 正文
让老昆明重温旧时记忆让新昆明读懂这座城市
\ 老董就是在这个画架上画了200多幅老昆明         如果,你有一堆进口纸板,你会拿来做什么?这个问题在晚报春暖圆梦团队里问了一圈,回答五花八门,更多人则是一头雾水……董常谙,68岁,昆明人,市皮革厂退休工人,15年光阴,用纸板绘出200幅油画,主题只有一个——改革开放前的昆明。专业人士说,“这批作品鲜活又朴素,艺术价值与史料价值并存。”       尽管生活过得紧巴巴,但老董还是拒绝了画商开出的诱人价码,因为,舍不得。迄今为止,这200幅心血之作,从未公开示人。其实老董有个心愿:他想让更多老昆明人重温这份城市记忆,让更多新昆明人读懂这座城市。我们该怎样帮一帮他?       其家       来到董先生位于昆明永兴路的家,刚一进门,先前存在的一点点顾虑立刻消弭,那是一套位于老旧小区的两居室,上世纪常见的白墙绿漆,并未装修,约40平方米。       卧室里,一张1.5米双人床、一个简单的立柜,其余空间全被油画占据,窄得连转身都有些困难,而那些油画,被精心地分类摆放,齐齐整整。cdN-WwW.2586.WANg       那女主人的东西呢?“我衣服不多,杂七杂八的东西也不多,好留出地方放他的画。”史阿姨温柔地回答,每当提到董先生的画,她圆圆的脸上不自觉地浮现出一抹笑意。       客厅,是这个家里最好的房间,采光良好,清风不时穿堂而过,梧桐树影影绰绰,隔着窗也能感受到生机盎然,却只有两样简单的家具,空荡荡的。不难看出,这个家庭的全部生活、休闲都在为画画让步。       客厅里一个类似画架的家什,上面还搁着一幅刚完成的素描,那是1950年的正义路三牌坊,画架设计得很精巧,画板可以360度旋转。“上大商场也不一定能买到我这么结实好用的画架。”董先生比划着,画架本身是在路边捡的木架子,脚底的轮子是从别人废弃的旧沙发上拆下来的,连螺丝钉都是自己攒下的,唯一的支出就是两个铁夹子,成本不超过两元。       就是这套自制家什,他用了10年,在这个画架上,他画了200多幅画作,最大的有2.5米×2米,最多的是60厘米×50厘米的小尺寸。       其画       董常谙的作品以写实为主,分为六大主题:街道、滇池、田野、风景、工业、商业,用色古拙,颇具意境。       从建设路到巡津街小人桥,从翠湖水域到滇池大坝,再到三市街附近繁华的夜市,青瓦片、石板桥、金马坊前还有马车驶过……       老董画中,不同的道路种植的树木也不同,东风路、人民路、北京路种的是银桦和桉树,南屏街、金碧路、拓东路则是法国梧桐。他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昆明第一任市长潘朔端根据道路特点做的绿化规划,这样的好事老昆明得记住。       万国牌1路公交车,车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木炭”的字样。那是昆明第一辆公交车,当时因为汽油短缺,公共汽车只能使用木炭作为燃料提供动力。       如果说,董常谙的市井题材带着浓浓的暖意,那么他记录昆明工业发展的作品,从画风到用色颇有舒朗之风。在上世纪70年代的系列画作中,董常谙的重点是火车,巨大的烟囱、输油车,嘈杂的车站,“巨龙”在山峦间穿行……隔着时空也能听到当年工业引擎启动的轰鸣声。       其人       13岁开始,董常谙就自学画画。工作后,他当过兵,开过火车,成为钢铁厂工人,在工会干过宣传工作,画了不计其数的画像,最终在昆明市皮革厂退休,用他的话来说,是波澜不惊的一生。       突然有一天,面对着车流交织的路口,在昆明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他,居然迷失了,熟稔的城市变了。“昆明城的记忆快要被掏空了,应该做点啥。”决定重拾画笔,运气不错的他,以处理价买到了50公斤进口纸板,生活也随之改变。       画画时,老董总是一宿一宿地熬夜,还要抽烟。平日里,史阿姨精打细算,总能买到便宜又好的菜蔬,但对丈夫的烟钱从不吝啬,有时候,看他熬得实在辛苦,她就咬咬牙买一包贵点的烟给他。除了颜料、画笔这些固定支出,自去年起,老两口又添了一项不小的开支——交际费。       “个人的记忆总有差疏,单凭我的印象来画老昆明,那不够真实,必须走访调查。”就这样,两个加起来一百三十岁的老人,互相搀扶着搭乘公交,用脚部丈量昆明,寻找那些对老昆明同样印象深刻的老人。       “有时候打扰人家了,要买包烟、请顿饭什么的,花费总是难免的。”一年的探访,老两口收获了一个小本子,用铅笔密密麻麻画着纵横的街道,那都是向老人访古讨教来的:翠湖公园曾名红湖公园,文庙街曾名革命路,长春路曾名常春路,光华街曾名红星街,正义路曾名朝阳路,宝善街曾名燎原路……       “地名是城市的通史”他说,小小地名,把昆明人对先贤的崇敬埋藏在其中,历代的迁徙史、移民史,昆明人的性情与爱好都记录其中。       其梦       记录过去,并不意味着否定当下,老董认为今天的昆明很好,通达的道路,便利的设施,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惬意。工龄50年,退休工资1500元,老董很知足,“与很多背井离乡外来务工者相比,我们已经很幸福,而且这么大一个国家,城市里人这么多,如果每个人都多给一块钱,那就是好大一笔钱了。”       因此,每当听到别人抱怨今天的昆明这不好那不好,他总想争辩,尤其是告诉80后、90后,告诉新昆明人,这座城市是有温情、有文化、有智慧的,是值得自豪的。他相信,“这座有着1240年历史的城市,给点时间,会越来越好的。”       “我们是老派人”有客到访绝不让人空手而归,里三层外三层仔细包好的袋子里,通常是史阿姨亲手腌制的白菜萝卜、自家做的面条……只要你帮过一点点忙,老两口都一直念叨,逢年过节不忘问好……       事实上,15年来,老两口也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坚持着一种生活方式,爱惜事物,重礼数,有人情味,行为举止让人感觉温情脉脉,那正是他画上的、心里的老昆明。       生活窘迫时,他曾经松口卖过一幅老昆明风景图,售价4000元。最后这画辗转进入了画廊,价格翻倍。老董莫名失落,他深信,那200幅画,是一组昆明城史,是有价值的,不应该出售。       此刻,他只有一个梦想,能开一个公益性质的画展,让更多人能看到他的作品,看到他着急分享的老昆明。(记者 龙宇丹)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