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地方动态 >> 正文
“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即将开展
  这些天,中华艺术宫一楼北侧的“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成了沪上吸引观众最多的艺术展之一。以记录中国历史进程中上海重要事件、文化现象为题材的60余幅巨作,自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这是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组织实施的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第一、二期的作品。整个创作工程历时3年,共分三期,旨在通过100件美术作品留住上海城市的记忆。记者昨天获悉,第三期已完成网上征稿工作,即将正式启动。与前两期作品大半出自美术名家不同,第三期将尝试新的创作机制:推新人,出新作。      补上参与社会、贴近生活这一课
    针对此举的推出,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施大畏先生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概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强国的梦想能否最终实现,关键在年轻艺术家。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把眼光转到年轻人身上,同时让有经验的艺术家担起培养年轻人的任务,目的是为了让年轻的艺术家通过重大题材创作提升自己。”
    “改革开放以来,创作环境越来越宽容,许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在个性上有鲜明的表达,但总是在内涵上差一口气,难以打动人。cDn-WWw.2586.wang”施大畏认为,问题的关键是他们的社会参与度不够,缺乏对生活的深度认知。“现在的年轻艺术家基本上是从大学校门出来后直接进单位,没有太多的机会感悟生活。而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其作品必须能准确地反映生活。莫言之所以能在一群排着队的中外著名作家中脱颖而出,拿下诺贝尔文学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会讲故事,他把具有鲜明民族性的‘高密东北乡’的故事讲到了世界上。美术创作也是在讲故事,用线条讲故事。”
    施大畏说,正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奥赛珍藏展给了他很大启示。该展览是法国自然主义绘画大师珍品首次大规模亮相上海,描绘的皆是人跟人的关系、人跟社会的关系、人跟自然的关系。这给了他很大的触动——表现自我走到现在该有一个回归了!年轻艺术家是时候承担重大美术创作工程的重任了。      名家带学徒,创新重大题材创作模式
    但是,疑问随之而来,年轻艺术家有没有能力担当重任?施大畏认为,年轻艺术家在技术层面上游刃有余,甚至比前辈艺术家更优秀,不过他们得克服内心的困惑,一个是出国潮,一个是艺术品市场的诱惑,还有一个是当代艺术的快捷生产方式。在三重困惑下,许多艺术家迷茫了,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艺术生命。这个时候,需要重新坐下来认认真真思考:画什么,为什么画,怎么画。
    “艺术家要是老在个人的小圈子里想自己的苦恼和欢乐,视野就会被局限住,而当你走进大空间里,走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上,感觉会完全不一样,心胸打开了。”施大畏介绍说,上海是一座有着悠久文明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城市,在五六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尤其是在近现代上海社会文化的发展中,留下了其特有的革命历史文化遗存、民族工业文化遗存、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近现代建筑、名人故居等等,这些都是上海城市的独特记忆,也是难得的美术创作素材。
    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便是用美术作品留住上海城市的这些记忆。这项工程以人文历史为主线,以人物、事件、风俗、建筑等为切入点,由受邀艺术家以中国画、油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进行创作,涉及的题材中年代最早的是5000年前的崧泽、福泉山文化。这对于参与其中的艺术家们是不可多得的历练机遇。
    据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俞晓夫透露,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从第二期的创作开始,就已经有意识地加强对年轻艺术家的培养,通过“知名艺术家带学徒”的创新创作模式,让更多年轻人来参与这件事。而即将启动的第三期,“知名艺术家带学徒”的创作模式将延续,此外,还将与美术学院的教学相结合,并帮助青年艺术家联络合作伙伴,组成团队完成作品。(记者 李婷)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