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画家想要一个“村”

今年4月份,毛焰等十多位南京当代艺术家工作室在此落户。在这之前,南京艺术家们曾经有过两次集体搬迁。 “以前,我和赵勤、于小雨等10多个艺术家一起,把工作室设在江东村,那里有3000多平方米的仓库。”毛焰介绍,他的很多作品就是在那里创作完成的。然而,2006年,江东村要拆迁。毛焰和其他艺术家们不得不东奔西跑,找遍了全南京城,也没发现满意的去处。 赵勤,是一位富有才华的南京艺术家,画油画、玩摇滚、做动画、弄影像、演活报剧,曾为冯小刚电影《天下无贼》任副美术。于小雨也是南京知名艺术家。他们是曾参加过1986年“晒太阳活动”的“老当代”。 在朋友的推荐下,赵勤和于小雨最先落户南京幕府山下的“幕府三O工园”,租下了其中一个长80米、宽20米,将近1000平方米的车间,取名“嚣窖”。Cdn-www.2586.wAng 赵勤和于小雨落户的消息,在南京当代艺术家中传开后,跟进的人络绎不绝,没多久“三O工园”内的厂房、车间就被瓜分完毕。南京当代艺术的重量级人物毛焰、高波、成勇、黄峻、靳卫红等近30位艺术家先后找到了自己的地盘。 很多人以为,这里会成为他们的家,都下了很大功夫把自己的工作室好好弄了弄。靳卫红是整个艺术区唯一一位女艺术家,她的工作室装修最讲究,还有一个非常欧化的淋浴间;青和美术馆更是把自家门前的路重新铺了一遍;毛焰的工作室一年房租仅5万元,但为了让工作室更有氛围,他花了20多万铺地粉刷装修。 最多的时候,“幕府三O工园”园区里驻扎着三四十位画家,被称为画家村,是南京乃至江苏最大的一个艺术家群落。 然而,从2010年6月份开始,一切都改变了,因为所有人都接到了搬迁通知。根据2010年《幕燕滨江风貌区总体规划修编》方案,长安厂地块作为幕燕滨江风貌区幕南景区的一部分,已经获得拆迁许可。 仅仅三四年之间,南京艺术家们面临第二次大搬迁。2011年6月30日,是搬迁的最后期限。 不少人转战北京上海 这次变迁中,有两名艺术家决定离开南京,不少人也在犹豫,毛焰也曾经犹豫过。 在毛焰“找地方”那段时间里,上海嘉定区曾经想请他入驻。当地区政府正在全力打造艺术家工作区,甚至直接盖好了工作室,只要艺术家人到位,就能展开创作。 同样发出过邀请的还有成都。近几年,成都的艺术群落在不显山不露水中发展得非常迅速。新旧蓝顶艺术区、北村艺术区、浓园艺术区、西村艺术区、高地艺术区、粮仓艺术区等8大艺术生态区,集中了许多国内一线艺术家。 2003年8月,周春芽、郭伟、赵能智、杨冕4位艺术家,将成都机场路旁太平寺机场一侧的一排闲置厂房租下来,将其作为自己的工作室。因厂房以蓝色铁皮为顶,所以命名“蓝顶艺术中心”。4位艺术家的进驻,使这里迅速成为成都乃至全国当代艺术的一大看点。随后,“蓝顶”迅速扩张,从最初4位艺术家入驻的A区,到后来不断衍生出的B区、C区、D区、E区,如今已有50余位艺术家进驻,并带动了其他艺术区的陆续出现。“蓝顶艺术区”一度想请毛焰入驻。 毛焰说,他确实萌生过离开南京的念头。短暂纠结过后,毛焰还是选择留在南京,“从1991年来到南京,我一直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主要是朋友啊什么的都在这里,割舍不下。” 他们很想“还在一起” 如今,毛焰已经找到了新的去处,新工作室位于奥体附近。“我主要是不想再为这件事烦了,只希望安安静静地画画。”毛焰说。 而于小雨、黄峻、赵净、张放、高雷等艺术家则搬到了南京江宁方山创意营。艺术家群落就此分散。 “得知拆迁消息之后的一年,我们都在找房子,曾经想找一个地方,可以让几十号人集体过去,大家还是在一起。” “还在一起”,这是绝大多数艺术家的态度。“我们不是追求豪华,只要有最基本的条件就行,然后可以通过努力营造一种氛围。”毛焰说,“所谓氛围,不是找一帮人窝在一起画就行了,而是给南京从事当代艺术的年轻人打造一个自由创作的环境。 “原来我们这里人流量很大,不少外国人听说南京幕府山有个画家村,特意到我们这里来参观。”毛焰回忆说。而一旦“村子”里来了客人,外地的艺术家、艺术批评家、画廊的朋友来交流的时候,接待他们的第一个艺术家,会带着他们逐个走进每个艺术家的工作室。 “南京当代艺术家非常团结,大家都是朋友,如果有事业上的机会,谁也不会撂下谁。”江苏省美术馆的职业画家黄峻说,这也是大家住在一块的好处。 然而,要找到能容纳三四十名艺术家的地方,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年多时间里,他们前前后后看了20多个地方,去过“1865创意产业园”,也去过浦口农村,始终没有发现如意之处。“条件差的地方就是给块地,让我们直接去盖;好不容易找到个环境不错的,可成本太高。”油画家闫栋说。 ■记者手记 “毛焰们”的价值 事实上,打造艺术家集聚区已成当前主流:上世纪60年代纽约的苏荷、东村,90年代的乔西,再到北京宋庄、798艺术区……这些艺术区创造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产品;作为民间化的公共艺术展示空间,更是为公众提供了接受艺术熏陶的难得的场所。 北京宋庄、798艺术区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文化形象的一个窗口,成为中外艺术交流的一个平台。2007年,来北京798艺术区参观的人数达到了150万人次;2008年仅北京奥运会和十一黄金周期间,园区到访人数就高达70万人次。许多国外政要先后慕名参观过798艺术区。 而这些艺术区使其周边形成了一个“泛798”的氛围,包括饭店、地产、商业销售等,因为798艺术区的存在而大大增值,人文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提升,“紧邻798”成为周边最常见的广告词。这些价值是无法简单地用经济效益来估量的。 “衡量艺术家、艺术园区的价值,不能只看GDP,不能只盯着艺术生产创造的经济价值,而应把提升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作为创办艺术园区的首要目标,把艺术区的文化含量和品牌增值作为衡量艺术区经营状况的主要标准,从培育城市的无形资产的角度谋划艺术区的发展。”南京市社会科学院一位专家表示。 巴黎市政府曾把巴黎市中心最好的位置留给艺术家成立“现代艺术城”,引来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进驻。采访中,不少艺术家表示,虽然世界上很多城市的艺术家群落,都会面临着搬迁甚至被驱赶的命运,但作为文化名城南京来说,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画家村。 ■相关新闻 门东将成南京“画家村”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南京正在进行的老城南改造,将辟出一块地方设立一个书画家的村落,推动南京的书画家相对聚集。 据悉,今年南京市重点文化工程项目之一,南京书画院将从玄武湖翠洲迁出,搬进原门东地区的色织厂厂房。“迁入新址后的南京书画院,将定位于门东文化历史街区的艺术创作中心,依靠辐射效应吸引艺术家群体在此集聚,打造老城南的‘画家村’。”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清代龚贤领军的“金陵八家”,到后来的傅抱石、钱松嵒、宋文治等大师名家,“金陵画派”一直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南京书画院创建于1979年,在首任院长、书法大家林散之以及萧娴、陈大羽等前辈书画大家的带领下,培养出一批书画创作精英,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艺术群体。 根据项目规划,新的南京书画院将依托色织厂现存的3栋老厂房改建而成,规划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分为书画院、美术馆和城南记忆影像馆三个部分。书画院将建设2~3个大师工作室,在保持现有书画创作队伍的基础上,集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画家来宁创作,提升南京在全国美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迁入新址后,南京书画院将定位于门东文化历史街区的艺术创作中心,依靠辐射效应吸引艺术家群体在此集聚,打造老城南的“画家村”。相关负责人还透露,书画院今后还将引入艺术品拍卖机构,利用自身的艺术资源和文化氛围,带动整个片区的艺术品市场发展。 另悉,由江苏可一文化艺术产业园在句容宝华镇打造的可一画家村即将建成,目前,五千多平方米与画家村配套的艺术馆区已经进入施工阶段。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一期画家村占地面积40亩,建造40多个画家工作室,以实际发生成本作为租售价格,以此优厚的条件邀请国内知名艺术家以及艺术机构入住园区。 同时,可一文化艺术产业园将和国内知名艺术学院合作成立艺术交流中心,与艺术发展基金会合资成立艺术品投资发展公司,通过媒体宣传、图书出版、艺术评奖、画廊展示、拍卖会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推广包装入住画家村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