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献民水彩画《好日子》获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提名
回顾
30年间,广州画院建立起涵盖国画、油画、版画、书法、理论五个领域的艺术研究,在美术展览方面,广州画院更是取得丰硕的成绩:从第六届到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共70件,获金、银、铜、优秀奖作品16件;在“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获金奖3件;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上,广州画院也有2件名作入选并被国家所收藏。
广州画院所取得的成绩和画院本身的创作定位是分不开的。而在过去30年间主持画院的四任院长,在艺术界都享有高度的声誉:首任院长刘仑有“东江人民画家”之称,第二任院长陈永锵曾获“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第三任院长张绍城则被誉为“岭南画坛才子”,而现任院长方土也有“水墨娇子”的美誉。
四任院长在各自的任期内都体现出各自的特色,也恰好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不同风格,也面临不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陈永锵向记者进行总结,刘仑和他本人所处时期的关键词是“建设”,而张绍城的任务在于“稳定”,如今方土所肩负的使命,则是“打开束缚,大干一场”。CdN-www.2586.WanG
创立
鼓励个性化的创作
1982年,广东正值改革开放春风到来,美术家的创作热情十分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画院开始筹建,当时在广东画院工作的画家刘仑被调来负责广州画院筹建工作。刘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将广州画家团结起来。当时的创作条件也是十分困难的,由于画院没有独立的房子,成立典礼需借用越秀山美术馆,而办公场所则临时设于广州雕塑院,画家们更是连画室都没有,只能在自家进行创作。刘仑鼓励当时的画家必须走出个人的画室,深入生活采风创作。除了重视采风以外,刘仑还要求画院每年要举办一次年会,画家拿出自己的作品,互相进行点评,以此激励彼此的创作。
至于广州画院的艺术定位,刘仑并不鼓励派系之争,对将他个人生搬硬套归入“岭南画派”的做法,刘仑不予苟同。而广州画院的第二任院长、著名画家陈永锵也认为,广州画院历来鼓励画家独立创作,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广州画院并没有受到统一的艺术风格束缚,鼓励个性化的创作。”
发展
从反映生活到引领生活
尽管广州画院并没有对画家的风格设定标准,但广州画院也在致力建立严格的选拔模式。“广州画院的目标,就在于将其打造为在全国美展中最有竞争力的团队。”张绍城说,与全国其他画院相比,广州画院明确将国家标准作为衡量画院人才的标准,而国家标准,就是以国家举办的各类画展作为评判原则。
“全国美展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解决。”张绍城解释道:“但这种形式能带来相对公正的结果。现在中国的竞争市场还不完备,因此单以市场来衡量画家水平是有失偏颇的。而我们强调国家标准之下的竞争,恰好是最公平的做法。”
“参加全国美展,不是有名气就能拿奖的,但我们鼓励成名画家和未成名画家一同参展,通过类似的比赛刺激创作水平提高。”对于张绍城来说,参与全国的画展,对提高画院的综合竞争力有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画院的声誉是建立在竞争之上的,而不是靠着自我吹捧。“画家必须无惧于竞争,才能证明自己的实力。”比如广州画院签约画家李节平原本默默无闻,但凭借油画《小夫妻》,为广东油画在全国美展夺得首金,一举成名。
如今中国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现任院长方土认为,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画院除了进行自身的创作研究外,还须以服务社会作为目的,成为激发城市和社会创造力的一股力量。这种观念,更强调画院与社会的互动以及画院画家的社会担当。“画院画家不仅要反映生活、反映现实,更要引领生活,引领城市审美。”(李培、杨逸、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