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集古大成:上海博物馆藏虞山画派艺术”特展,于12月21日至2014年3月2日在上博展出。
清代画家王鉴、王翚、王时敏和王原祁被称为“四王”。近现代的江南地区是“四王”书画流散与聚集的重镇。因此,诸如吴湖帆、庞莱臣、顾文彬等近现代收藏大家有甚多机会得到“四王”的精品。上海博物馆所收藏的“四王”作品大都来自于他们的旧藏,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代表性。此次,“集古大成:上海博物馆藏虞山画派艺术”特展,由上博在馆藏作品中遴选出王鉴《秋山图轴》《仿范中立山水图轴》《仿古山水屏》《云壑松荫图轴》《仿赵孟頫云壑松阴图扇》;王翚《小中现大图册》《唐人诗意图轴》《临王蒙竹趣图轴》《六境图卷》《重江叠嶂图卷》等两位大家早、中期的代表作品,以及他们的弟子如薛宣、杨晋、宋骏业、顾昉等的精品力作共计92件。
被誉为“后学津梁”的王鉴,不仅得董其昌嫡传,且能自出新意,倡导兼融南北二宗,形成了鲜明的自身特色。弟子王翚在其亲授之下,转益多师,形成“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的画学理念。王翚功力全面、画艺超绝,为清廷皇室所推崇,成为当时饮誉南北的“画圣”,受其画风影响者以及门徒众多。“虞山画派”影响深远,清代中晚期的奚冈、戴熙、陆恢、吴谷祥、顾麟士,近代吴琴木、冯超然、吴湖帆、张石园等,皆从此脉络化出。cDN-wwW.2586.WaNG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后学津梁”,展出王鉴的作品。王鉴(1598-1677),江苏太仓人,王世贞曾孙。他受董其昌绘画思想影响,崇尚以南宗为主的传统,并能融合北宗画学,摹古功深,笔法非凡,好提携后进,有“后学津梁”之誉,王翚便是其入门弟子。过去因其籍贯被视为“娄东画派”,近年有学者从其创作旨趣,将之列为“虞山画派”。第二部分:“山水清晖”,展出王翚的作品。王翚(1632-1717),江苏常熟人。少时拜同里张珂为师,后被王鉴、王时敏相继收为弟子。对古画的鉴赏、临摹功力极深,宋代以来许多失传的古画,借王翚的临摹得以传世。康熙三十年(1691),由宋骏业、王掞推荐,入京担任制作《康熙南巡图》的首席画师。告竣后,获皇太子胤礽接见,并赐手书“山水清晖”四字,为“虞山画派”创始人。第三部分:“嫡学传派”。除王翚外,师从并受王鉴画风影响的画家另有薛宣、黄柱等,他们中有的甚至为王鉴代笔。而王翚的弟子与受其影响者更多,如这部分中的杨晋、顾昉、宋骏业、陆道淮、徐溶、释上睿等;此外,吴暻的《山水图页》,似亦受王翚影响。(沈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