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半丁《牡丹图》
8月16日至9月3日,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厅协办,江苏省美术馆承办的“回望——江苏省美术馆馆藏民国美术作品展”在江苏省美术馆新馆举行。
江苏省美术馆前身为中华民国国立美术陈列馆,落成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八月,是中国近现代第一座国家级美术馆,民国时期众多重要的美术活动都曾在这里上演。可以说,江苏省美术馆与民国文化之间的密切渊源就如同南京与民国历史的关系一样。因此,江苏省美术馆举办此次馆藏民国美术作品展既是对民国美术与地域文化脉络的重新认识和梳理,也希望借此推动南京民国文化品牌战略的实施。
民国美术在其发展的30余年间并无居于统领地位的方针与绝对的价值标准,尽管这一时期艺术界群雄并起,观念不一,却构建出了自由多元、丰富独特的文化格局。无论是古典传统、古典革新、中西调和还是西方现代,都有着优沃的生存土壤。江苏地区在民国时代涌现了大批杰出画家,他们的艺术作品和创作理念贯穿了民国美术史的方方面面,揭开了中国现代美术启蒙运动的新篇章。CDN-WWW.2586.wang此次江苏省美术馆推出了包含油画、版画、水彩画、中国画和书法在内的共计100件馆藏精品。荟萃了在“五四”前后成长起来的、活跃于民国各类美术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如洋画运动的先驱刘海粟,决澜社的发起人庞薰琹,写实主义的践行者徐悲鸿、蒋兆和,新国画的倡导者高剑父、陈树人,民国四大书家之于右任、谭延闿,新兴木刻的代表人物力群、李桦,等等。展品中,吴昌硕的《琵琶玉兰》、徐悲鸿的《双雄图》、齐白石的《虾》、傅抱石的《陶谷赠词》、陈之佛的《秋菊白鸡》、吕凤子的《四阿罗汉》、力群的《鲁迅像》,不但是中国美术史上闻名遐迩的精品力作,也都鲜明地反映了民国美术在不同时期与不同思潮下的典型特征。
此次馆藏民国美术作品展基本再现了民国美术史的发展历程,江苏省美术馆期望展览所呈现的民国美术的精髓与要义,能唤起当代正在逝去的艺术自主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