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推进文化“四有”建设
一边是文化场馆拔地而起,一边是人员、管理、资源等停留在从前的水平。“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更反衬出“软件”建设的落后,越到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这个问题越明显。从“重硬件、轻软件”到“软硬并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总体思路。然而,“软硬并重”到底应该如何并重?“软件”建设应该建什么、怎么建,却没有明确的答案,这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到一定阶段,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
“有人管、有人干、有事干、有钱干”,这是河南省濮阳市的宣传文化工作者近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个豫、鲁、冀三省交汇的中部城市,凭借对文化建设的深刻理解和创新开阔的思维,把基层宣传文化“四有”建设当做文化“软件”建设的指南针,使当地公共文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人、财、物是最大的问题”
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先后免费开放,让文化发展成果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堪称豪华的幢幢高楼不一定是商业中心,也可能是成为城市新地标的文化设施。
“设施建起来了,国家也出台了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的相关政策,但是文化服务的水平离老百姓的需求仍有距离,当前,人、财、物是最大的问题,公共文化服务急需加强软件建设。cdn-wWw.2586.waNg”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说。
缺人,文化成为“软任务”,没有专门的负责人分管或者没有专职文化干部,甚至有专职文化干部却不专职于文化工作,建好的设施“铁将军把门”、设备成为“村支书专用”的现象并不少见;缺钱,仅仅依靠财政拨款,未能引导社会力量开拓多元的资金来源,而有些地区财政下拨的资金也不能及时到位;缺物,老百姓生活越来越丰富,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文化单位提供的服务还是老样子……濮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兰峰对此深有感触。
2011年9月,徐兰峰就任宣传部部长后曾多次到县区对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进行调研,他发现当前各地文化工作受到重视,投入也逐步加大,然而,相比之下,基层文化工作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不仅缺少经费,而且力量薄弱,比如,有的乡镇文化站仅仅发挥了办公的作用;有的农家书屋常年大门紧闭,书几乎没人看;有的农村文化大院活动很少,冷冷清清。
“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势必影响宣传文化工作的整体成效。如今思想多元多变,网络、电视等各种信息传递便捷。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要认真研究。”徐兰峰说,基层宣传文化“四有”建设的工作思路由此而生。在得到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的充分肯定之后,濮阳市开始把“四有”作为宣传文化工作的重要抓手。
“宣传文化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可以说,加强基层宣传文化‘四有’建设,就抓住了要害、抓住了关键。”徐兰峰说。
12个字的“文化经”
“有人管、有人干、有事干、有钱干”,这12个字简单明了,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可不轻松。
基层工作有句话:“上面千根线,下面一针穿。”说的是不管工作有多少头绪,在乡镇和村主要依靠相对单一的机构和人员来实现。而这也成为濮阳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即让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干”。在濮阳,宣传文化工作以常委宣传部长为第一责任人,乡(镇、办)明确由副书记分管,村(社区)至少1名专干,乡镇综合文化站按照2至4个编制的标准配齐,村(社区)设置1名宣传文化管理员。同时,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兼任文化干事。
人员队伍建立起来后怎么办?濮阳强调“有事干”,不仅是文化机构办活动“输血”,比如擦亮“欢乐中原·魅力濮阳”等群文品牌、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等基层文化服务工程,还得注重培养基层自身的“造血”能力,通过“走访式”的培训及时把文艺培训送到街头、地头。如今,近1000支舞龙队、舞狮队、秧歌队、农民乐队、健身操队活跃在濮阳基层,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濮阳市在确保中央支持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足额到位的基础上,还设立了市、县两级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其中市财政500万元,各县区200万元。同时,他们注重研究制定鼓励社会资金支持文化建设的政策,千方百计争取社会资金用于基层宣传文化建设,让文化工作“有钱干”。
绩效评估+多方合力
濮阳市将基层宣传文化“四有”建设纳入年度县区综合考评体系中,并且权重占据文化建设的45%。这个考评细则对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精确到“每月科普文化培训不少于1次,文艺节目辅导不少于2次”“引导、辅导、鼓励群众自办自演文化节目,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每年每村自创节目不少于2个”“设立县(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00万元”等。
为了有效推进“四有”建设,濮阳还制定了基层宣传文化“四有”建设标准和考核办法,今年4月初,成立了6个督导组,组长由县级干部担任,负责对全市“四有”建设进行督导。围绕“四有”建设标准,督导组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督导活动,及时发现先进典型、了解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这种方式也开始被各县区效仿,以加大对各乡镇的督导力度。
目前,濮阳市委宣传部还在积极协调,加强与组织、编制、发展改革、人社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为基层宣传文化工作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财力支持。
“有人管、有人干、有事干、有钱干”,这是河南省濮阳市的宣传文化工作者近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个豫、鲁、冀三省交汇的中部城市,凭借对文化建设的深刻理解和创新开阔的思维,把基层宣传文化“四有”建设当做文化“软件”建设的指南针,使当地公共文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人、财、物是最大的问题”
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先后免费开放,让文化发展成果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堪称豪华的幢幢高楼不一定是商业中心,也可能是成为城市新地标的文化设施。
“设施建起来了,国家也出台了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的相关政策,但是文化服务的水平离老百姓的需求仍有距离,当前,人、财、物是最大的问题,公共文化服务急需加强软件建设。cdn-wWw.2586.waNg”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说。
缺人,文化成为“软任务”,没有专门的负责人分管或者没有专职文化干部,甚至有专职文化干部却不专职于文化工作,建好的设施“铁将军把门”、设备成为“村支书专用”的现象并不少见;缺钱,仅仅依靠财政拨款,未能引导社会力量开拓多元的资金来源,而有些地区财政下拨的资金也不能及时到位;缺物,老百姓生活越来越丰富,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文化单位提供的服务还是老样子……濮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兰峰对此深有感触。
2011年9月,徐兰峰就任宣传部部长后曾多次到县区对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进行调研,他发现当前各地文化工作受到重视,投入也逐步加大,然而,相比之下,基层文化工作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不仅缺少经费,而且力量薄弱,比如,有的乡镇文化站仅仅发挥了办公的作用;有的农家书屋常年大门紧闭,书几乎没人看;有的农村文化大院活动很少,冷冷清清。
“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势必影响宣传文化工作的整体成效。如今思想多元多变,网络、电视等各种信息传递便捷。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要认真研究。”徐兰峰说,基层宣传文化“四有”建设的工作思路由此而生。在得到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的充分肯定之后,濮阳市开始把“四有”作为宣传文化工作的重要抓手。
“宣传文化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可以说,加强基层宣传文化‘四有’建设,就抓住了要害、抓住了关键。”徐兰峰说。
12个字的“文化经”
“有人管、有人干、有事干、有钱干”,这12个字简单明了,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可不轻松。
基层工作有句话:“上面千根线,下面一针穿。”说的是不管工作有多少头绪,在乡镇和村主要依靠相对单一的机构和人员来实现。而这也成为濮阳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即让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干”。在濮阳,宣传文化工作以常委宣传部长为第一责任人,乡(镇、办)明确由副书记分管,村(社区)至少1名专干,乡镇综合文化站按照2至4个编制的标准配齐,村(社区)设置1名宣传文化管理员。同时,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兼任文化干事。
人员队伍建立起来后怎么办?濮阳强调“有事干”,不仅是文化机构办活动“输血”,比如擦亮“欢乐中原·魅力濮阳”等群文品牌、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等基层文化服务工程,还得注重培养基层自身的“造血”能力,通过“走访式”的培训及时把文艺培训送到街头、地头。如今,近1000支舞龙队、舞狮队、秧歌队、农民乐队、健身操队活跃在濮阳基层,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濮阳市在确保中央支持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足额到位的基础上,还设立了市、县两级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其中市财政500万元,各县区200万元。同时,他们注重研究制定鼓励社会资金支持文化建设的政策,千方百计争取社会资金用于基层宣传文化建设,让文化工作“有钱干”。
绩效评估+多方合力
濮阳市将基层宣传文化“四有”建设纳入年度县区综合考评体系中,并且权重占据文化建设的45%。这个考评细则对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精确到“每月科普文化培训不少于1次,文艺节目辅导不少于2次”“引导、辅导、鼓励群众自办自演文化节目,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每年每村自创节目不少于2个”“设立县(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00万元”等。
为了有效推进“四有”建设,濮阳还制定了基层宣传文化“四有”建设标准和考核办法,今年4月初,成立了6个督导组,组长由县级干部担任,负责对全市“四有”建设进行督导。围绕“四有”建设标准,督导组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督导活动,及时发现先进典型、了解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这种方式也开始被各县区效仿,以加大对各乡镇的督导力度。
目前,濮阳市委宣传部还在积极协调,加强与组织、编制、发展改革、人社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为基层宣传文化工作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财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