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考生如潮水般涌入图TP
据报道,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本科招生考试报名总人次达到近9万,是历年来最高的一次,同比增长了50%。而学院计划招生人数为1665人。
美术与设计类专业成为近年来高校招生之大热门,让不少业内人士既喜又忧。相对迅速增长的社会需求,我国艺术院校教育理念的滞后是否会误人子弟?对艺术成才之艰难认识不足,是否会令家长和学生后悔?昨天,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劭农向记者谈了他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现在是在“补课”
魏劭农说,首先从宏观来看这不是件坏事。艺术教育核心是审美教育。而在审美教育领域,我国过去拉下了很多“功课”,现在是在“补课”。或许外国人看到这样的报考盛况会吓一跳。但要看到,他们人口基数没这么大,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领域他们已有了长期的历史积累,而我们方兴未艾。接下来我国着重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体现,应该是中华民族整体审美素质的大提升。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是长期和广泛的。
“但毋庸讳言,目前的火爆状况与许多家长学生对艺术教育成才的难度缺乏了解甚至误解有关。”魏劭农指出,许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功课不行,考其他专业无望,于是临时抱佛脚转投美术和设计。他们认为这个领域最容易。事实恰恰相反,艺术和设计的成才是最难的。“我在开学时就告诉学生,设计专业成功的人不足百分之一,而纯艺术领域的成功率更低。Cdn-WWW.2586.wang国外艺术院校中,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淘汰率高达百分之六十。这在理工科是不可想象的。当然,目前我国的艺术院校毕业率几乎是百分之百,但学生们跨出校门后能继续从事专业的,如职业设计师、艺术工作者,仅占百分之三十。”
当然,百分之一的成功率和百分之三十的专业对口率,并不意味着其他学生都是失败者。从目前情况看,学生的就业率还算高的,但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了其他领域的工作。“我认为是好事。”魏劭农认为,从事任何工作,要把事情做得完美,美感和情感都非常重要。经过美感和情感培养的学生从事其他专业工作,会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后劲。“没有审美能力,即不知美丑。”
应该面向未来
魏劭农最为担心的倒是教育机构如何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两样东西差,”他说,“一是足球,一是大学。而中国的艺术院校在大学中更差!”他认为主要原因是教育的方向不对。许多教育者对艺术的基本价值观、基本理念存在问题。教育者自身知识结构陈旧,眼界狭窄,对世界艺术和设计的发展缺乏了解,对发展的规律和本质也无从把握。大多数教的理念都太老,基本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好的也是90年代。“甚至有人说差一个世纪,这当然太极端了点,但也不是完全没道理,因为很多学校教的实质上是工艺美术的概念,把学生教成了工匠。”这样的教育跟这个时代的需求缺乏关系,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也是脱离社会需求,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脚步。艺术教育更应该面向未来。我们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看到未来的方向。不是灌输给学生什么,而是发现学生的潜质。一些学校超过自身能力扩招,也会使得教育质量下降。艺术类学校的学生人数不能太多,最好是一对一教育。如果是10个人的班级,老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质,让他们做出10种不同个性的作品来。艺术院校大多缺好的师资。“现在我们好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基本都在社会上赚钱,很少到学校教书。”魏劭农透露,华师大设计学院为解决这一问题,积极与世界优秀设计师进行项目合作,给学生创造与优秀设计师、艺术家接触、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