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孝萱:北京邦文当代艺术投资有限公司学术研究部总监。台湾辅仁大学文学博士,中央美院艺术管理研究生。曾任香港汉雅轩画廊北京代表,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展览总监,北京大学现代艺术档案总监,合艺典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执行总监等多家艺术机构重要职务。长期关注中国艺术市场发展,行业资历完整,执行过招商银行私人银行的藏家养成计划,为高端客户主持艺术沙龙讲座及活动,引导客户进行投资与收藏,著有中国艺术市场入门书《艺术收藏投资的70个问题》。
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回头来看,当代艺术市场的启动,也不过才十来年的时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来声名显赫的当代艺术F4等人也不过是不安分的艺术青年,日后屡创天价的作品在当时并无市场;即使到2000年左右,在外部资本的关注下已经有了起色的当代艺术的市场,低迷还是常态;但2005年至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行情迅速开始启动,成交总额逐年呈爆炸式增长;在2009年短暂的回档与调整之后,2010年至今,市场又有一波新的行情。香港苏富比春拍历来被看作是市场的风向标。2012年4月初的香港苏富比中国当代艺术春拍吸引了众多的眼球,这次拍卖有天价,有赔本,有流拍,亦有600万的“新势力”——这些都是市场的表象,如何透过表象了解到当代艺术市场的背后所蕴藏的趋势?本刊为此专访了长期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的赵孝萱博士。
天价背后的秘密
《收藏·趋势》:2012年4月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国当代艺术板块,张晓刚1993年作品《血缘──大家庭:全家福2号》以5,218万港元成交;方力钧作品《1993 No.4》以2,866万港元成交。CDN-www.2586.wAng两张1993年的作品,在当时的成交价也就几万块钱,如今却以数千万计。媒体上的天价数字确实具有宣导性,数字背后有些什么?
赵孝萱:到底是什么机制造成一个艺术家的作品炙手可热到甚至出现天价?这其实是一个关于艺术家的声誉与价格到底怎样形成的问题。会出现天价的作品要具备:第一,艺术家必须有明确的艺术史定位;第二,这件作品是否为重要时期的精品;第三,是否有完整精彩的收藏历史。
大约才十几年前,张晓刚的作品还只能卖出5000美元,但2010年香港苏富比秋拍张晓刚1992年的画作《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以5,218万港元成交,刷新了张晓刚作品世界拍卖纪录,这张画被认为是张晓刚艺术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这幅作品曾在1994年广州嘉德春拍会上亮相过,当时成交价仅仅是2.53万元。2011年香港苏富比春拍尤伦斯专场张晓刚的《生生息息之爱》,又成为首张过千万美元高价的当代艺术作品。
张晓刚的天价是怎样形成的?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首先,1992年,香港汉雅轩负责人张颂仁发现了当时在四川美院执教的张晓刚。张颂仁买下了张晓刚当时工作室里所有20多幅作品,随之展开一系列走向国际的展览,展览国际性之强是同时期艺术家中所少见的;其次,一级市场经纪人多,筹码稳定。除了张颂仁,在不同时期与张晓刚合作过的画廊,从法国巴黎法兰西画廊、韩国Artside画廊、纽约Max Protetch画廊,到佩斯北京画廊等,几本都是具有国际推广经验的画廊。这类画廊基本保证市场操作的规范性,不致出现大规模抛售行为。张晓刚没有过早与二级市场发生任何关系,因此长期价格稳定;第三,张晓刚拥有全球大藏家群体,像乌里·希克、尤伦斯夫妇、萨奇、奥利弗·斯通,古根海姆美术馆等很多机构也有收藏;第四,全球市场的价位稳定后,全面带动区域市场的价位,产生差价,造成抢购,推升价格;第五,艺术家张晓刚本人的艺术史的高度。
苏富比厉害的地方在于弄到了精品。艺术家的巅峰跟低谷时的价格肯定是不一样的,作品的重要性跟精致程度都是有差别的。是不是重要时期的重要代表作,是不是重要藏家藏过,都会影响到是不是天价。张晓刚在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中完全是胜出的,且一直有稳定的藏家推动,全世界最重要的画廊都在代理他——其实藏家的眼睛是雪亮的。
市场就是个大筛子
《收藏·趋势》:张培力1985年作品《水中的泳者》、王广义1989年作品《黑格子:艺术家妻子》、毛旭辉1991年作品《家长系列:黑色古钟1号》、祁志龙《消费形象37号》、杨少斌《无题》、俸正杰《中国肖像系列》、周春芽《绿狗》雕塑、张晓刚2001年作品《失忆与记忆系列》、刘炜1994年作品《游泳》、刘野《竞赛》《完美构图》等等,一些大牌艺术家作品遭流拍,有人认为85,89艺术思潮的市场梳理已经结束,请问赵老师怎么看?
赵孝萱:作品流拍有很多原因,不能简单把流拍解释成市场不行。委托方的底价太高,或者这件作品不是精品,这是两个主要原因;还有一种是没有很多的著录、收藏的记录或者明确的展览记录,也都有可能造成单件作品的流拍;当然也有大家对这个艺术家的后市看坏,这是最不好的一种结果。
有人认为这是“85,89艺术思潮的市场梳理已经结束”,而我认为这是市场的“分道扬镳”。当时的“玩世现实主义”、“艳俗”系列等等艺术派别,当时学术梳理是把这波艺术家统统都归进去,可是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有同等的学术高度或者是艺术深度,2006、2007、2008年当代艺术的行情说得难听点就叫“鸡犬升天”,就是所有的人都一块儿上去了。市场处于震荡之时,“体质不好”的艺术家与作品会禁不起震荡而大幅下滑。市场是很残酷的,就像个大筛子,会把很多人筛除出去,这是很残酷的事情。
2011年的苏富比拍得好是因为尤伦斯专场,大家喜欢去买尤伦斯的东西,代表着流传有绪。流拍现象是个很复杂的现象,毕竟今年大环境观望的气氛比较浓厚,大家不是那么敢于投入,可能会造成不是精品的大家就不会去追逐的现象。谨慎、持平——这是我给的今年艺术市场的关键词。
《收藏·趋势》:岳敏君1994年作品《划船》,曾于2010年11月在香港佳士得以466.12万RMB成交,时隔一年半后以284.55万RMB成交;王劲松1992年作品《大扫除》,曾于2010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以96.8万RMB成交,时隔2年后成交价60万RMB;李山1995年作品《胭脂系列》,曾于2010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以96.8万RMB成交,过了两年以89.4万RMB成交……赵老师怎么看市场中的这些“赔本的买卖”?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赵孝萱:市场经过了激烈的淘洗,从2009年有些人已经出局了,这一次就很明显的可以看到有些艺术家的表现已经开始不稳,可是还有比他们更惨的一群人。
当时完全是以投资心态进来的买方——倒买倒卖的“投机者”,对当代的某些艺术家开始出现信心危机,所以,只要能够变现,即使折一点也要卖出去。“赔钱脱手”这种情况反映了买家信心不足。前几年的“鸡犬升天”,现在经过市场几轮洗牌后有些艺术家就会掉下来,买家会通过这几年的学习观察也能看清这个趋势,所以有些人就认赔赶快变现。
前一波的行情从06、07年上去,吸引了很多的投资客,或者以投资为名进行投机行为的这些人,这一次正好把这些人再筛出去。市场的重新洗牌、调整会让艺术市场更加健康、健全,真正形成以藏家为主的市场。未来还会继续洗牌、调整,让不懂当代艺术的先出局,让真正喜爱艺术品的收藏家继续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