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伯仁绘制《金陵十八景》图册
文伯仁(1502—1575年),大画家文徵明的侄子,字德承,号五峰、葆生等。他始居太湖洞庭山韩村,后因“避倭寇徙家南京”,居住在栖霞山一带,故又号摄山老农。流寓金陵期间,他主要靠鬻画卖字为生。除了编纂《栖霞寺志》外,《金陵十八景》纸本设色图册就是他在饱经金陵山水烟气浸淫之后的佳作。明末清初文人郑郊赞曰:“此图独能出脱,动见雅致,生趣盎然,可掬也!”
《金陵十八景图》每开图绘一景,依次为:三山、草堂、雨花台、牛首山、长干里、白鹭洲、青溪、燕子矶、莫愁湖、摄山(今栖霞山)、凤凰台、新亭、石头城、太平堤、桃叶渡、白门、方山、新林浦,浓缩了金陵风光的精华所在。
文伯仁在该图册的创作中,主要采用“三远”法构图布景,勾、勒、皴、擦等技法皆较为细密精致,又体现出个人的天真率性。除以水墨表现外,文伯仁多施以浅绛、石青、花青、花绿等色彩敷染、点厾。所作构图疏密开合,繁简有致,笔法遒劲清脱,墨色幽秀淡雅,意境清新隽永,富有小中见大之态势。
据清代《石渠宝笈续编》载,《金陵十八景》图册系由文伯仁绘制于“宣德笺本”上,原先大概流传于民间,入清后归藏于北京皇宫淳化轩。清亡后画册流向宫外再度藏于民间,现为上海博物馆典藏。
而当年乾隆皇帝就非常喜欢这一图册,不止一次留下御题,并为每开册页题写《七绝》对诗。该册页原先钤有“淳化轩”、“淳化轩图书珍秘宝”等七枚赏藏印鉴,引首“烟云陈迹”也为乾隆皇帝亲笔,足见对之钟爱程度。Cdn-WwW.2586.wANg
由于乾隆多次下江南,图册中描绘的景象显然激发出他的无限遐思。如第七开描绘的是青溪之畔的景色幽秀迷人。“九曲青溪”久负盛名,乾隆六下江南时曾经巡幸于此。他在欣赏画册后欣然题笔:“发源钟阜入都城,大内经流几曲清。妙舞新歌久阅尽,官蛙尚作旧时声”,心中的无限慨叹溢然纸上。第十四开图绘玄武湖畔太平堤的春景。但见画中秀色空蒙,烟笼堤柳,别有一番情致。乾隆欣然题咏:“太平门外太平堤,烟柳双行叶已齐。蘸影后湖真恰当,碧莲上下总凄迷。”第十八开《新林浦》所画的是金陵西南郊牛首山西麓、长江之畔的悠旷景致。乾隆观赏之后衷情感慨:“港出牛头江水通,谢家江树辨滃濛。连朝近揽兼遐眺,总在德承几帧中。”
山水城林交相呼应,历史与自然融为一体,乃南京人文地理的重要特征。明代文伯仁的《金陵十八景》图册,为人们了解南京昔日的自然胜迹和人文景致,提供了形象鲜活的图画记忆。可惜,随着沧桑变迁,不少金陵名胜风景今已难觅,人们只能在故人图册中一窥昔日景象了。(周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