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木版画中的材质肌理
    张玉忠水印木刻     图一张玉忠水印木刻     关野准一郎 《墓地与纽约》 木版 1959     图二关野准一郎 《墓地与纽约》 木版 1959     文 张远帆(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其中的“刀味”,其实是刀和木材共同创造的一种视觉语言,其中已经包含了“木”的存在。而说到“木味”,则除了和“刀味”共生共存的那一种之外,还有木材本身所具有的,具有审美功能的材质特色。     树木的生长,因季节的变换而时缓时急,会造成疏密不匀的所谓“年轮”。而这种由自然的生长过程形成的天然纹理,在某些树种上,会显现得特别清晰或是具有装饰意味,本身就会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当版画艺术进入现代创作之门以后,版画家们也很快主动地把这种极具天然意趣的纹理引进自己的创作,使它们成为画面上的一种表现元素。     图一是老版画家张玉忠先生的作品。cDN-www.2586.Wang静谧而明净的画面上,皎月当空,银辉四射,为周围的云层勾勒出婉转变化的美丽轮廓。殊不知,这渐次铺向远方天际的云层的部分,是艺术家巧妙地借助了水曲柳板表面先天具有、弯弯曲曲的自然纹理,并运用特殊的颜料和印刷技术,印制出来的。合理地选用木板表面的天然肌理,用于表现画面上的某些对象,有“事半功倍”之效。试想,如果单纯地用木刻刀去刻那些云彩,既费事费时不说,也很难达到现在画面上的这种自然而不做作的、出色的表现效果。使这种“巧妙的偷懒”得以成立的要素之一,是版画家独具的慧眼,它帮助画家用独特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普通材质,并能够从中发现自己需要的“美”。另一个要素,则是需要艺术家运用自己身上具备的技术储备和创作经验,使这些潜在的“美”,能恰如其分地呈现在画面上。     图二是日本已故老版画家关野准一郎的作品《墓地与纽约》,画面上也出现了大量的木板的自然纹理。他所用的木材是柳桉木,这种木材的木质较粗糙,表面的纹理凹凸明显、相对整齐而均匀;关野先生没有用这种木纹来直接替代某种物像,而是将这种纹理纵横有别地组织在地面景物和天空部分,使得相对简练概括的造型中,增添了许多丰富和细腻的明暗变化,却又完全没有那种用精细的刻痕来表现影调的“刻意雕琢”的感觉;在达成了视觉效果完美的画面的同时,又使这个画面具有非木版画不能为的美感。     把天然的木材纹理导入自己的创作画面、使画面产生“与自然亲近”的别样意趣的背后,是艺术家“格物巧用、物尽其用”的思考和想象力。而充分发挥所用材质的所有潜能,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达到其他画种所难以获得的表现效果,正是现代木版画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也是创作版画区别于复制类版画的分水岭之一。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