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可染(1907-1989)

这幅去年拍出2.9亿元的《万山红遍》,其实是一批共7幅画作中的一幅。
背景:1989年,李可染画作《万木葱葱横翠微》(创作于1986年)的拍卖价是35万港元,时隔二十多年后,同幅作品最近在佳士得香港春拍中的成交价达到1555万港元。李可染,这位山水画大家的作品在拍卖场上的表现被人形容“坐上了飞机”。
无独有偶,胡润研究院日前在上海发布《2013胡润最畅销中国艺术家》排行榜,总成交额排名第四的也是李可染,他的一幅作于1964年的《万山红遍》(拍到2.9亿元人民币),成为去年拍得最贵的作品。本期我们请来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杨桦林,讲讲这个2.9亿的价值在哪里。
《万山红遍》并不是一幅画作,而是一批共7幅画作,题名取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主要完成于1962-1964年间。CDn-WWw.2586.WAng这幅被拍出2.9亿元的作品是此系列中尺幅最大的,画上题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写毛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可染。”这幅画带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色彩的冲击,大片的朱砂红,黑色和白色穿插其中,构图丰满,这也使得整个画面效果强烈、视觉魅力非凡。据说当年李可染为了画这几幅《万山红遍》,用掉了相当多的朱砂。
用朱砂作画,古已有之,但多数被用来画佛像、花卉,以及神话人物(钟馗)。到了李可染,人们开始称其为“红色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但这中间有误会:有些人以为红色用得多了就是“红色山水画”,其实把概念混淆了。所谓“红色山水画”,指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中国艺术界产生了以傅抱石、李可染等人为代表的“改造中国画运动”。与现如今的“红色旅游”类似,“红色”指的其实是主题和题材上向革命靠拢。
就李可染来说,其实他早年喜欢画比较“黑”的画,在用墨上犹有成就。有一次,李可染与其他几个画家举办了一场名为“江山如此多娇”的展览,人家一看李可染的画“黑团团一片”,批评他说:“这简直是‘江山如此多黑’嘛”。后来文革时期政治的风气也曾经使李可染受到过伤害。不过,到了晚期,他的创作风格似乎又转向了“黑”,他在黑中既求实体感,又创造虚拟美;用黑衬托白、衬托亮,用黑统一画面,用黑来创造意境,因此被称为20世纪最懂得用墨的艺术大师之一。
撇去政治因素不说,李可染的这一系列红色山水画,在艺术史上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除了以诗词为题的《万山红遍》系列,他当时还画了《井冈山》等以革命圣地为题材的作品。但无论题材如何改变,李可染坚持以“对景写生”的方式创作,江浙的名山、湖北的长江、四川的蜀道、桂林的山水……李可染一生跑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常常一出家门就是好几个月。这也许与他早年学习西洋画有很大关系,当初刚到国立杭州艺专(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的李可染,跟着法国画家克罗多、校长林风眠专攻素描和油画,后来才跟着黄宾虹、齐白石等大家学习山水画。所以人们常说,李可染画中的明暗、光线处理都是对西洋画的借鉴,这也是比较成功的“中西融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