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珍珠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走进荷兰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就会看到这幅镇馆之宝《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走近画作,细细看,画面已经干裂,裂纹又细又密,有一种显著的方向,形成均匀的方形色块。透过裂纹看到隐隐的布纹,从画的表面甚至感觉得到画布的张力,这是典型的17世纪维米尔和伦勃朗时代油画的特点。是的,这幅画的作者正是约翰内斯·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创作于1665年,正是画家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
  
  维米尔喜欢以女性为题材,喜欢捕捉她们日常生活中的美,画中的女性往往含蓄而优美,宁静而温馨。他的画风构图严谨、精确写实,画中光影之间对物体质感的精确描述几乎无人能出其左右。在这幅画中,少女耳边的珍珠,其质感和温润的光泽跃然而出,让人禁不住想伸手摘下。


《情书》,少女耳边的珍珠与颈上的项链,为整幅画增添了几多温润的质感。
  维米尔无疑是喜欢珍珠的,在他存世不多的画作中,很有几幅与珍珠相关的题材。除了这幅最著名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譬如现存于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的《写信的少女》,画中的少女也戴着硕大的珍珠耳环,而且案头信笺旁还放着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藏于伊萨贝尔·斯图亚特·加德纳博物馆的《聚会》,画中的两位女性都戴着珍珠项链。cDN-wWW.2586.WaNG另一幅《戴红帽子的少女》,画中少女头戴一顶时髦的红帽,而最吸引人的恐怕还是她耳边的珍珠。维米尔喜欢让画中人物戴上珍珠首饰,珍珠在颈项间、耳边闪耀,映衬着女人美丽的眼睛和娇嫩欲滴的唇,他甚至让珍珠在桌上铺陈、在箱奁上闪烁。大概在维米尔心中,珍珠就是那美丽的少女,那些美丽的少女就是一颗颗迷人的珍珠,不似钻石璀璨,不似黄金张显,而闪着温润典雅的光泽。  

《戴红帽子的女孩》,现藏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在珍珠的半遮面的光泽中,画中少女没有激动的情绪,没有欧洲古典式的爱情幻想,有的只是心静如水的纯真与清秀。
  维米尔生活的时代,正是荷兰的黄金时代。当时荷兰开辟了通往南、北美洲及亚洲的爪哇、印度的全球航线,近半数的海上航运和国际贸易被荷兰所垄断。珍珠当时是全球贸易的宠儿,荷兰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利润丰厚的生意。1621年,荷兰成立了西印度公司,主要经营项目中便有珍珠。与此同时,在荷兰,从最大的港口城市阿姆斯特丹到维米尔生活的小城特夫台,无不运河林立、贸易繁忙。每个城市的交易所里都有专门的店铺经营珍珠。

  在此之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珍珠消费国。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产珠大国,除此之外,产自波斯湾阿拉伯诸国以及印度、南洋诸国的珍珠,沿着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流入曾经最富庶的天朝帝国。但17世纪后,取得海上大权的欧洲诸国,尤其是荷兰,开始称霸世界。无数的新移民从欧洲各地和欧洲的殖民地拥向这个运河遍布的低地小国,珍珠也从这个时代开始更多、更大规模地从阿拉伯诸国、印度、太平洋诸岛流入荷兰,其中一部分又从荷兰销售到欧洲各国。

  让我们仔细看《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颗泛着灰白韵光的黑珍珠,略呈水滴形。这应该是一颗产自太平洋岛屿深水黑蝶贝的珍珠—天然海水珍珠大都是水滴形。这样大的珍珠自然价值连城,更遑论是稀有的黑珍珠。曾有人推测这颗大珍珠是源于画家的夸张,更有人认为这是一颗假珍珠。质疑者大概认为维米尔并不富有,不会拥有这样的珍珠;或有认为画中少女穿着平民或仆人的服装,应该不会有这样的珍宝。加之这个时期开始出现珍珠仿品首饰,认为这是一个仿品珍珠耳环。

  但是,这些推论忽略了在这个时期的一个现实—快速的财富积累,使得荷兰上至富有商人,下至小康市民,人人倾力用珍贵的画作装饰住房。富有的市民以出现在画家笔下为荣耀,出资扮演角色成为画中人物是富有商人的追求。富商及其家眷扮成从花神、牧羊人、维纳斯,到仆人、浪荡子、轻佻女人,成为画家笔下的模特,为此不惜付个大价钱。伦勃朗的名画《夜巡》,画中描摹的众多国民军队员每人支付了一百荷兰盾,才当上了画中人,而画面中心的主要人物,支付得更多。而在当时,一个普通工匠的年收入仅仅是约250荷兰盾,可供四口之家温饱生活—也就是说,如果画中的女孩是富有之家女眷为角色模特,戴这样的珍珠耳环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此外,当时以画家为职业的人,都有一个或多个艺术赞助人,这些艺术赞助人通常都是成功的商人。维米尔也不例外,他一生的画作并不多,几乎都是应客户订购或赞助人之约而作,画中的主角通常由订购者确定。或许这些作为道具的昂贵的珍珠耳环,来自于富有的艺术赞助人或订购者也并非没有可能。



  除了著名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外,维米尔笔下的其他少女也常与珍珠相伴,也许在画家心中,那美丽的少女也是一颗颗迷人的珍珠。
  维米尔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过台夫特,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他既不善于经营自己的艺术名声,也不会打理父母留下的产业,人到中年陷于困顿,43岁便去世了。直到两百多年后,才获得艺术界的肯定,誉为“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一夕之间,人们像从一只贝中突然发现了一颗绝世珍珠,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争相收藏他的画作,可惜,收藏到的只有区区35幅。又过了一个世纪,1960年,比利时收藏家拜伦·弗莱德里克·罗林发现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是存世的第36幅作品。后来,一个出生于美国的少女迷上了这幅画,迷上了约翰内斯·维米尔。她遍访收藏维米尔作品的博物馆、美术馆,一次次站在荷兰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这幅真迹前,凝视这位“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19 99年,长大的少女决定让这画中的荷兰少女讲述她的故事,写了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就是小说家特蕾西·雪弗兰的成名作。2003年,英国人彼得·韦伯将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只是,电影中,少女耳环上的神秘黑珍珠被换成了金色珍珠。

  三百年来,《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侧身回首,明亮的双眸看着走向她的每一个人,看着每一个猜测她真实身份的人,她的眼神触动着每一个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其实,她就是那颗珍珠。(文、图|Mary)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