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与大自然的较量 ——葛饰北斋版画《神奈川冲浪里》


神奈川冲浪里(版画) 葛饰北斋
  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一向是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就是一幅表现大自然伟力的作品,画中描绘的是170多年前的天灾,却挑动了现代人心中的恐惧。2003年,日本的顶尖设计师森英惠在她的作品中加入了巨浪的元素。对于冲浪者而言,这种巨浪是一波值得挑战的浪头;但对生活于岛国的日本人而言,这是一场可怕的灾难。
  《神奈川冲浪里》的作者葛饰北斋是一户制镜作坊家的养子,他1760年生于日本江户(即今天的东京),10岁时成为职业雕板师。他多才多艺,既创作花鸟画,又绘有高度商业化的春画,靠作画赚了不少钱。但是,与他同时期的艺术家不同,葛饰北斋的画风常有改变,不断地脱胎换骨。70岁时,他已有数千幅作品问世。此时,他本想结束工作,然而随之发生的一连串事件又让他重新燃起创作的欲望。他的妻子过世了,嗜赌的孙子也把财产输光了,这些噩耗粉碎了他安享晚年的愿望。老年初尝赤贫滋味的葛饰北斋,被迫和女儿离家至寺庙中寄住,重拾自己最拿手的技艺以谋生。他和出版商决定出版一系列以富士山为题的风景画,其中包括版画《神奈川冲浪里》。

  这幅画作里,一波汹涌的巨浪即将吞噬三艘渔船,船夫身陷险境,挣扎求生。远方的富士山乍看仿佛是另一波海浪。CdN-wWW.2586.wang上方是一波有如噩梦般的巨浪,像是悬浮在半空中的魔爪,随时会吞噬一切。面对这幅作品,西方人与日本人的解读完全不同。对于许多西方人而言,这是最骇人的自然景象之一,微不足道的人类即将被大自然吞噬。但日本人认为这幅作品呈现的是勇气与坚韧,因为船夫有自己的职责在身。春季,当渔民捕获第一批鲣鱼时,他们会快速奔向江户,冒着风雨赶回家。所以船夫根本没把巨浪放在心上,而是勇敢地破浪前进。这幅版画后来成为风景明信片,吸引了一批“富士教”的教徒。

  葛饰北斋为何要创作这样一幅作品?他的灵感来自何处?说来讽刺,这幅画的源头可追溯至日本推崇感官的文化现象——浮世绘。浮世绘的精神是活在当下,被市井小民奉为主流思想。当时正值日本经济发展飞速之际,所以江户居民可以放心地享受生活,他们自创了这种平民文化。

  葛饰北斋早年对西方透视法的研究在这里开花结果,他层层压缩了前后的空间,使画面有一种折叠的空间感。他赋予了巨浪惊人的规模、戏剧性的张力,以及他自己的人格特征,来表达他对长寿与死亡的着迷。他似乎正在思索自己风烛残年的困境,暗示浮世绘中的享乐生活无法长久。他认为灾难永远伺机发生,也许是地震、火山,也许是他那不争气的孙子。

  退隐之前,葛饰北斋的作品落款为“北斋”,10年后重新开始创作,他在作品的落款处写的是“旧称北斋之为一”,仿佛是对观者重新自我介绍一番。在以葛饰北斋为代表的浮世绘传入欧洲之后,掀起了一股“日本风”,人们将《神奈川冲浪里》视为经典之作。而在20世纪初期,这幅版画的售价只相当于两碗面的价钱。

  葛饰北斋对自己的作品并不满意,76岁时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从6岁就开始喜欢临摹,50岁时就已出版大量作品,但直到70岁还没画出什么值得一提的作品,只是略掌握了一些花鸟鱼虫的结构,希望到80岁时会有长足进步,90岁时更能参透万事万物的原理,到100岁时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110岁时信手拈来就能画出栩栩如生的事物。”1849年,90岁高龄的北斋终于油尽灯枯,犹有怨言:“如果老天爷再让我多活10年,甚至多活5年,我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