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收鸿蒙 石涛开扬州

我何济之有

册页之一

册页之二

册页之三

册页之四

游华阳山

疏雨落邗沟图

李白诗意

淮扬洁秋图

向年苦瓜
在扬州迎来的八方客人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是冲着扬州的艺术而来,他们寻根“石涛”追踪“八怪”。cDN-www.2586.wAng扬州的片石山房尤其会留下人们对石涛和尚的询问和对话。前不久中央美院教授山水画家陈平又一次带学生到扬州写生,他们在片石山房前驻足流连。陈平说,石涛的艺术已进入了当今艺术高校的教学体系。这就是当今又一波“石涛热”的例证。
中国曾有三次“石涛热”,第一次的中心是在北方,旗手是陈独秀、齐白石、黄宾虹。后移至南方,旗手是张大千、刘海粟、潘天寿。第二次的中心是在南方,旗手是傅抱石、郑拙庐。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学府蓬勃发展起来,一时研究生达数十万,为了提交论文,其中有些研究生选修石涛论题,石涛研究再一次成为热点,石涛研究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石涛,俗名朱若极,号大涤子,明宗室。明亡出家为僧,一生游历大江南北,晚年定居卖画于扬州,也卒葬于扬州。
石涛是中国书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博大精深, 充满创造活力。纵观石涛一生可谓才华横溢,高标特立,他是清初高僧旅庵本月之高徒,行迹记录于《五灯全书》,其诗文虽无结集出版,然在清朝亦堪称卓然一家,甚至有论者认为石涛乃杜甫后第一人。此外,石涛和尚还是一位筑园叠石之高手,扬州著名的“片石山房”就出自他之手。他于山水、花卉、人物无不精妙,他在绘画上的成就更是让他名垂青史。
石涛在绘画史上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其“真气”,此真气不同于金碧辉煌之晋唐皇家之气,也不同于气象森然之宋人庙堂之气和孤高绝俗之元人野逸奔放之气,更不同于吴门、华亭文质彬彬之书卷气。他主张“一画”,强调“一以贯之”之挥写,他主张“了法”,融会众家之法又不为法所拘,他主张“尊受”,强调抒发自己的感受。他使文人画走出书斋,走入世间,在中国画之法度高度成熟时脱出法度之外,直指本心,一意挥写。观其作品,无论泼墨淋漓之山水,还是元气氤氲之花鸟抑或逸笔草草之人物,皆散发着一种扑面而来鲜活动人之真气。石涛和尚以一颗禅心,直取世间万物最动人之美,放笔写来,为中国画发展留下了鲜亮的一笔。
齐白石说:“下笔谁教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吴冠中说:“石涛是世界美术发展史上一颗冠顶明珠。”“我尊奉石涛为中国现代艺术之父,他的艺术创造比塞尚早两个世纪。”更有西方著名学者巴尔斯蒂说:“《苦瓜和尚画语录》写得何等的好。在我们西方,很少有这样的东西,现代的西方艺术理论,哪里有谈得如此透彻的东西。西方堕落了。”
石涛不仅对中国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更对扬州的艺术地位产生了巨大影响。石涛传世的书画作品,一半以上都是在扬州创作的,他的艺术精神和风格影响了整个清代扬州画坛, 因此他被公认为扬州画派的开山鼻祖。石涛的艺术不仅影响了扬州,石涛的许多画作更反映了他眼中的扬州。石涛居扬十五年,写画过扬州许多地方景致,如《郊行图》、《荷塘游艇图》、《邗沟雨图》等,而其扛鼎之作,也是他毕生书画最重要的代表作《淮扬洁秋图》更是描绘了扬州明丽“洁秋”景象。此图署名大涤子,乃其55岁左右所作。描绘的是站在城垣远望城外烟波浩渺的湖荡坡阜景观。从画面构图看,所描绘的当是扬州北郊,近冈部分屋舍鳞次栉比,林木茂密,这是扬州城郊当时人烟稠密景象。全图以“之”字形构图极尽淮扬大地空旷晴朗的视觉感受。
中科院哲学所研究员韩林德在他的《石涛研究》里说:“石涛是中国美学史上最伟大的绘画美学家,扬州人不应忘记他。”所幸,近年来扬州人在石涛研究上有了话语权,如,李万才先生1996年出了本《石涛》,2000年丁家桐先生出了本《石涛传》,张郁明出了《徽宗印风》上下卷。李的是理论著作,丁的是文学著作,张的《徽宗印风》对石涛印章首次作了专题研究。他们的成果填补了扬州人研究的空白。
李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