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伯牙鼓琴图王振鹏作

\

绢本水墨,纵31.4厘米,横92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振鹏,字朋梅,浙江永嘉(今温州)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元仁宗朝,延祐元年(1314年)任秘书监典簿,掌管宫中收藏的书画图籍,得以阅览、临摹丰富的前人名迹,技艺大进。工界画,画风工致细密,自成一体,亦擅人物。因画艺精湛,深得元仁宗赏识,赐号“孤云处士”。传世作品有《伯牙鼓琴图》《金明池图》《阿房宫图》等。

  《伯牙鼓琴图》画的是春秋时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琴艺高深,只有钟子期能听懂并道明,二人成为挚友。钟子期病逝,俞伯牙悲痛欲绝,哀叹知音离去,斩断琴弦,击碎琴身,此后永不弹琴。这个感人的故事成为后世无数文人墨客诗文书画的题材。

  此图画伯牙鼓琴,子期听曲的场景。画面上共有五人,弹琴者为伯牙,对面聆听者是子期。伯牙面目清秀,蓄着长髯,宽衣敞怀,双手抚琴,神情专注地弹奏着。cdn-wwW.2586.WANG子期坐在伯牙对面的一块大石上,长袍素衫,气质儒雅,聚精会神地倾听品味着琴音。他的右腿搭在左腿上,好像正随着琴声轻轻地打着拍子,整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画面中,伯牙和子期两人之间是一个香炉台,树根造型的炉架上摆着博山炉。这一道具散发着一种士人的古雅之气,给伯牙、子期两个知己的赏曲雅会增添了一份高雅的意趣。

  《伯牙鼓琴图》继承了北宋李公麟的“白描”画法,又辅以精练的水墨渲染。全图用笔细劲流利,精谨生动,圆转灵动的线条显示了白描特有的韵律感。

  此图卷末署“王振鹏”三字款,卷尾有元人冯子振、赵声、张原湜的题记。(为了方便广大读者清晰地欣赏到《伯牙鼓琴图》的最精彩处,本版刊登时,删去了该图左右两侧的空白部分)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