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郑侠与《流民图》

  已故名画家蒋兆和反映国民党统治区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悲惨生活的批判现实主义力作《流民图》,震撼心灵,被誉为国画界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北宋时期还有一幅《流民图》,同样也是反映民间疾苦,形象感人,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性的影响。

  此画作者名叫郑侠。在南京清凉山东麓,有一处古迹叫一拂祠,里面祀的就是他。他是福清人,少年时代随父亲赴江宁府(今南京)监税,后来得到清凉山下一个小屋,便在此潜心读书,吟诗作画。他生活清寒,布衣素食,很有点君子之风,受到当朝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并结为好友。

  但是,后来王安石推进新法,许多官员竭力反对,郑侠也在其中,认定变法给民间带来混乱和灾难。郑侠当时只是个五品小官,虽然不断上书却不见效,于是想出个绝主意。

  当时很多地方久旱不雨,树木枯焦,庄稼尽死,百姓扶老携幼到处流浪,情状凄惨。郑侠便画了一幅《流民图》,并利用自己职务之便,将其冒充公文急件送进皇宫。接着,他又在一封奏疏中再次请求废除新法,甚至发誓:“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斩臣于宣德门外。”宋神宗终于动摇了。此后,他下令废除了新法中的《青苗法》,王安石也被罢相。郑侠取得暂时性胜利,名噪一时。

  不过,后来郑侠并不曾走运,他一再受到站在新派立场上的蔡京等当政人物的攻击。有人提出追治他为递送《流民图》入宫“擅发马递、欺蒙皇上”之罪,于是他被流放到广西好几年,差点丢了脑袋。CdN-www.2586.WAnG

  郑侠晚年隐居在南京清凉山下,那时他仍很清贫,史书上记载他“日无他物,只有一尘拂常不离手”。他死后,有些文人称颂他的《流民图》是“反映民间疾苦的千古佳作”,还有人为他建了那座祠堂,曾经香火不断。然而在今天,世人大都赞赏敢于变法推动历史进步的王安石,出过一时风头的郑侠几乎被遗忘了。

  郑侠能作画,且能诗善文,但几乎没留下什么诗文集和画作。影响最大的《流民图》曾在南宋时期的《南遊纪旧》、《佩书斋辑闻》等笔记丛书中被提及。据称画为纸本设色,长六尺、高尺半。画面上,一支逃荒队伍逶迤于田野间驿道上。画中人物近百,有求乞老者,背着幼儿的农妇,有病卧路边的农民,有在井边排队苦苦等水的农民,还有掘野草的儿童,个个面黄肌瘦,神色愁苦。画面上还有一恶吏骑在马上凶狠地以鞭子抽打衣不蔽体的农家少女……这一幕幕惨景催人泪下,颇富艺术感染力。

  此外元代版本的《三柳轩杂识》及明刻本《六砚斋笔记》等书也都提到郑侠的《流民图》,称其真迹保存在镇江民间,且传承有序。但近年出版的《中国名画书录》等书中均未见到它,不知是否已消失于世。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