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陈光辉画作点评:《解性山水》系列

画家陈光辉

  近年来,美术界围绕“国画的生存和发展”进行着一场激烈的争论。一方为持媒体论观点的艺术家、理论家王南溟们,另一方是持媒介论的理论家、艺术家皮道坚、刘子健们。对于媒介论者的坚持,媒体论者明确指出:“艺术必须死亡”!著名柳籍艺术家、艺评人岳路平更是直接点题:“国画必须死亡!”认为国画应无国画称谓之囿,艺术家应从材料工具的限制和千百年来固定范式中解放出来。

  国画到底还会出现什么可能?很少使用国画媒材的光辉,以他的实验加入了这一话题的理论探索。一幅六尺宣纸,在别人手里,顶多半晌时间搞掂,而光辉的《解性山水》系列,平均每幅均用足了十天的工夫,可见他不是来玩票的。

  解性,借自科技的一个词汇,意为通过改变物质的化学分子排列、结构联结、密度分配,原等位面的形状和数值及其外部的引力场的分布不变,从而改变其物理性能。CDn-WWw.2586.WANG

  光辉在这不大的“物理位场”画面上,用上万笔笔触,重新做了密度的分布、新次序排列、结构转动升腾游走再联结,理性的疏导与限制,原有笔墨的离散,消解物理场固有的等效性(通常的技法勾勒、点、染、泼被消解掉了),挣脱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哀叹,让山水更显大气生动,目光与思绪直指深邃的苍穹。

  那么,这还是国画吗?光辉用的就是传统媒材,它为什么不是国画?但我想它为什么一定要是国画?它就是画,就是当代艺术的可能性范式之一。它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在加入了别的媒材之后,加入了异质因子之后。更为重要的是,艺术家的非中心视角和思考位场的改变,决定了他作品的多解性及价值。这是光辉区别于历史和他人的地方,是他的创新之处,也是其作品的价值所在,这些特质将成为当代艺术创作中值得研究和记载的一笔。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