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云轩2012年秋拍中,一幅张大千先生作于1953年的工笔重彩《许州老僧图》(54.5×38cm)以115万元成交。风雨一甲子之后,重读此画,方知大千居士又在游戏神通,为一狡黠之作。打开画轴,只见画上绘有三人,一老僧伏案而卧,另二人相背做戏,一鼓瑟而歌,一拍掌而歌,情节有趣而又使人莫名。及读到画上题跋,始知此作的画题源于一个典故。
此典故原载于唐代志怪小说家段成式的名著《酉阳杂俎》,志怪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传奇轶事,内容繁杂而富有趣味性。《酉阳杂俎》记有仙佛鬼怪、人事以及动植物、酒食、寺庙等项,分类编录,一部分内容属于志怪传奇类,另一些记载各地珍奇之物。原文即为画上所题:“许州(今河南许昌市)有一老僧,自四十岁以后,每睡熟,即鼾声如鼓簧,若成韵节。许州伶人伺其寝上,即谱其声,按之丝竹,皆合节奏。僧觉,亦不自知,二十余年如此。”《酉阳杂俎》一书,对张大千平生艺事有着重要影响,他常以此书中的志怪故事作为画题入画,此画即其一也。后来,张大千在巴西摩佶子镇郊区所兴建的园林式宅邸“八德园”的园名,即源于《酉阳杂俎》,书中谓柿子树有七德,一长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临书。cdN-wWW.2586.WAng最后张大千根据日本新研究出柿叶泡水可降压助消化的功能,而凑成了“八德”。因该园以前种了很多柿子树,所以张大千就把此园名为“八德园”。
说到此画的创作背景,不能不提到张大千当时的经历。1949年后,国共分治,张大千避秦海外,开始了四海为家的漂泊生涯。此《许州老僧》一画作于癸巳(1953年)十二月,其时张大千住在南美阿根廷首都布宜若斯艾利斯不远处的一个叫曼多洒的小镇上,租了一座两层楼的花园楼房作为寓所。花园面积有两亩地大小,院内遍植古树名卉,奇花瑶草。并蓄有黑白猿猴、玉眼波斯猫、骏犬等异域珍兽,这些异域奇珍为大千居士的海外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也带给他多少慰籍。此时的张大千认为远避了故国的战乱纷扰,也结束了颠簸之苦,可以从此安居乐业了。于是,他长年奔波不定的心开始放松下来,创作精品的欲望愈发强烈,这幅工笔重彩的《许州老僧》便在他手上应运而生了。
此画的技法比较传统,遵循着勾勒赋彩的古法,以铁线游丝的线条来造骨塑形,再赋以重彩,注重墨色和彩色的交替运用,又关注所画人物的身形比例,使之更加接近现实,从而具有一种生活化、情节化的美感。画的内容风趣而又诙谐,很有些恶作剧的促狭之态,从中可以看出其时张大千的心境是颇为自得的,为找到一块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得以安居乐业而欣慰,更为能拥有一个潜心创作的良好环境而高兴。
张大千的人物画初从改琦、费丹旭入手,后学唐寅、陈老莲等人画风,至敦煌之行后又上溯魏晋唐历代前贤,画风为之丕变,原来的清秀纤柔之风化为古艳沉厚,《许州老僧》一画中老僧红色衣服用淡朱砂设色,而桌案用的是朱红,同色的浓淡对比显得古艳沉着,这正是大千敦煌归来以后的画风。两个伶人的身姿一正一反,一弹瑟一吹笙,相背而谱曲,画面虽没有画地,但根据三人姿态动势已经把空间距离感表现得恰到好处。更令人叫绝的是画家对于三人面部表情的刻画,红衣白眉的老僧眯缝着双眼趴在桌上,在梦中看到了无数奇景,在呼噜声中构成了各种韵律,两个伶人一忠厚老实一机灵伶俐,操琵琶的中年伶人在忠实记录着老僧打呼的节奏,年轻伶人则背对着他吹笙,神情得意而又狡黠,似为不花力气而找到一首优美旋律而开心万分,这真是踏遍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意外收获,老僧梦中鼾声,天籁之音!(记者傅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