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去耕作的牛群

  新年伊始,立了春,过了雨水,便是草木萌动的时节。在往日的乡村,耕牛也到了忙碌的时候。在中国古代,大诗人陆游对牛如此咏叹:“牛之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毛革疏厚,牟然而鸣,黄钟满觞,抵触隆曦,日耕百亩,往来修直,植乃禾黍。自种自敛,服箱以走,输入官仓,已不适口。富穷饱饥,功用不有;陷泥蹶块,常在草野。人不惭愧,利满天下。皮角见用,肩尻莫保;或穿缄滕,或实俎豆,由是观之,物无逾者。”作者字字珠玑,把牛的特点功用描绘得淋漓尽致。而在国外,也有人对牛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真实的记录,他便是巴比松画派著名画家康斯坦·特罗容。

  此幅《去耕作的牛群》(如图)便是这位画家的佳作之一。但见在一片开阔的田野上,在朝霞的光辉笼罩下,一位农夫正赶着牛群迎面从地平线的远处徐徐走来。画面采用平直的水平线构图,并且有意保持这条视平线不受前景物象所破坏,以体现景致的宽广。原野还没有苏醒,晨曦微露,逆光中的农夫和牛群与清晨的景致产生出强烈的明暗对比,画中的牛似乎是识路的,没有丝毫的左顾右盼,只是顺从地走着。牛群走过时扬起的尘土和还没有散尽的晨雾在阳光中融合在一起,衬托出一片祥和的氛围。那炫目的霞光,将牛群的影子映在蹄下,让这片田野饱含着生机,特罗容采用的棕褐色调子更使人倍感亲切。cDN-WWW.2586.WANg整个画面朴素而单纯,除了远处隐约有几棵树和另一群牛之外,几乎没有别的陪衬。这使观众必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画的中心,集中到那前行着的牛群和农夫高举着的竹竿。在画里,静止的人与动物被画家赋予了生命,透过构图和色彩,农民的呼声,牛儿的哒哒蹄声,都穿透过画布在人耳畔缭绕。

  这样的“风景”如果放在18世纪的法国或者荷兰是被贵族和贵妇们所不齿的,画中没有高贵典雅的建筑,没有波涛汹涌的海洋,没有绚烂的花园,然而,这样的风景正是巴比松画派画家们所追求的最朴素普通的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巴比松画派的画家们摒弃一切上流社会的庸俗,他们怀着对自然的热爱去对待自然、感受自然,以田园式的生活融入自然。他们关注农村、土地、田野、动物和植物。他们当时一本描写枫丹白露巴比松派画的书中宣称:“我们喜欢那些牧神在其中走着的神圣的小树丛,而不喜欢伐木者在其中工作的森林;喜欢山林水泽的女神们在其中沐浴的希腊泉水,而不喜欢鹅群在其中游泳的法兰德斯池塘;喜欢手握维吉尔式牧捧的半裸的牧童,沿着普桑画过的乔治式小径赶着一群山羊;而不喜欢口里叼着烟管的农夫,攀登鲁伊斯达尔画过的山道。”

  就像巴比松画派的代表画家柯罗所说的:“让感受指导我们,艺术中的美就是我们从大自然感受到的美。”特罗容笔下的画就正如柯罗所说的那样,是他对充满光与空气感中的牛群产生的强烈的感情,这才画出了如此清新、舒旷的《去耕作的牛群》。(陆羽)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