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兰竹,往往是文人画家的“适兴寄意”之作,有着特殊的美学要求,故不可以形似求之,所追求的是意境和情趣。自古以来,擅画兰竹的画家很多,而现代画家吴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吴溪(1900年至1977年),字茀之,浙江浦江人。现代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工书法,善诗词,对篆隶行草素有研究,擅长写意花鸟画,其作品深得社会人士赞誉,谓其“笔墨健拔,气势磅礴,艳而不俗,多而不乱,有清丽超脱姿致,乃卓然自成一家”。今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收藏的《坚芳之质图》(如图)就是他的作品,我们从中可欣赏其书画艺术。
此图纵79厘米,横41厘米,纸本水墨写意。上写秀竹三竿,幽兰一丛,山石一块。图中山石奇崛秀润,棱角分明,拔地壁立,表现出刚正不阿的品性。石前有竹兰一丛,同根并蒂,相参而生,在碧空中迎风摇曳。竹是箭竹,瘦劲挺拔,偃仰多姿,气韵生动,人们向来以此喻为君子之节,表现坚贞不渝的个性。兰是山中之兰,飘逸奔放,花香四溢,阵阵清香沁人心脾。人们向来喻为君子之花,表现高洁清馨的品质。图上的山石兰竹,交相呼应,错落有致。CDn-Www.2586.WaNG虽神态不一,但顾盼有情,气势十足。整个画面给人以气势俊迈、风神萧散、淋漓尽致之感,有傲然挺立、清奇高雅之势。
此图十分讲究笔墨意趣,以简洁的布局、奔放的笔致,挥写出兰竹清新袭人的情韵。将兰、竹、石三者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和谐完美的画图。图中之兰竹以没骨法写之,劈兰撇竹,穿插呼应,疏枝劲叶,格外醒目。兰则舒展飘逸,风致翩翩,线条流畅而富于弹性,行笔起讫有序,气脉贯通,徐疾、顿挫之中,自然地显现出花叶翻转变化的秀爽姿致,疏花秀叶,清气潇然。竹则挺拔劲秀,清脱率逸,具有坚韧的性格。竹竿用笔自然圆浑,墨色偏淡,挺然劲秀。而竹叶多以湿笔写出,墨彩缤纷,聚散浓淡,淋漓尽致。而石则用润笔散锋随意写出,而运转自如,顺逆有势,富于天真浪漫的气息。地面和山石上的苔草信笔点来,大小间杂,聚散相生,增加了活泼的情趣。此图虽只写山石一块,兰竹一丛,但气局开张,内涵丰富,构成纵横错落、飘洒有致的笔墨旋律。所画兰竹好像刚着过春雨,清劲飘逸,幽香浮动,有一种清高拔俗,自然天成的韵味。在此画中,既有元人的峭拔,又有明人的潇洒,还有清人的韵味,但更多的是自己的墨色淡雅的特点,于淡雅中见苍劲老辣。
在此画中,作者把中国的书法与绘画笔墨有机地融为一体,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秀劲绝伦,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画上题字曰“坚芳之质”,此即是画的主题思想所在。在这种主题思想中,熔铸着人的情操、性格和向往,文人画的妙处就在这里。
画上落款为“伯璞先生粲正,三十三年秋吴溪。”此“伯璞先生”即著名画家和收藏家徐伯璞(1902年至2003年),时在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是吴氏抗日战争期间的友人之一。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吴氏在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故和徐氏相交相知。下钤“茀之画记”白文印,右下钤“清翁后人”白文印。此“清翁后人”为画家自称,是画家仰慕其先祖吴渭而治的印章。据考,吴渭,字清翁,南宋时人,曾任义乌县令,入元后归隐故里,不仕元人,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吴氏仰慕这位吴姓先祖的高风亮节,在抗日战争期间,特治“清翁后人”一印钤于画作之上,以示对先祖的崇拜和敬畏。因此,此画是抗战期间吴溪创作的。(王厚宇刘振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