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飘逸的仕女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江苏省举办美术展览。偌大的江苏美术馆里,人们在一幅仕女画前流连驻足,啧啧赞赏。有人忙着拍照,有人认真临摹。这幅仕女画就是贺成的作品。他以“玉人何处教吹箫”为题,画了唐代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意:“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几竿翠竹间,一女子倚竹而立,手持洞箫,呜咽之声似可闻见。(见附图)画面中,仕女那俊秀的面庞、浓黑的发髻、纤纤的素手……贺成以大写意的手法,把杜牧诗意淋漓酣畅地描绘了出来。难怪当时很多人都赞扬说,这是贺成近年来人物画创作的一大突破。画作展出的第二年,即1980年,这幅作品又随江苏国画院赴日本展出,名古屋博物馆还收藏了这张画。

  《玉人何处教吹箫》是贺成从事人物画创作以来的一次突破。这主要是指他此前创作的人物画多以线为主,如《黄河故道果香万里》《支农列车到山村》等,都是工工整整地以线描加平涂的形式完成。而《玉人何处教吹箫》不同了,以大写意的手法,一气呵成。仕女的发髻只用了三四笔,仕女手中的洞箫,则是一笔一节,衣饰、飘带、佩环等,也多是纵横涂抹,形神兼备。

  这张画作当时之所以能够引起轰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粉碎“四人帮”刚刚两三年,人们正在从极左的思潮中逐渐解脱出来,文艺上的“高大全”“红光亮”等等在十年动乱之中看得太多、太滥,特别是美术作品中的工农兵,更是无处不在。cdN-wWW.2586.WaNg在这种情况之下,贺成的《玉人何处教吹箫》如一泓清流,汩汩流淌出来,自然使人们眼前一亮。“旧”的成了“新”的,“古董”成了“时髦”,时代变了,人们的视角也发生了变化。

  贺成对古典人物的创作,特别是古典仕女画,很久之前就开始了。那时他在徐州市文化局创作组工作,曾为唐人诗集画插图。当时贺成为诗集画的插图,如《秋夕》《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等,造型生动,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为了使自己的仕女画更具特色,贺成除了如醉如痴地苦读唐诗外,在艺术手法表现方面,也苦苦探索,沉浸在传统艺术之中。他从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中,寻找到了遒劲、连绵、神气飘然的笔迹;从唐人周昉、张萱的仕女画里,看到了衣褶的劲简和柔美的色彩;从南宋梁楷的大泼墨中体会到了飘逸劲利的减笔法……他还从戏曲、工艺美术、民间艺术、汉画像石中开拓自己的思维空间。能够画好这些画,贺成还有一个重要的经历不能不提,这就是他曾经到山西芮城临摹永乐宫的壁画。在这气势逼人的壁画面前,他被震住了,不等收拾行李,便飞笔走线临摹起来。贺成趴在地上,一笔一线地临摹,整整7天时间,他临摹了3大张,画了一本的速写。

  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积累,贺成那一幅幅飘逸、靓丽、传神的仕女画便展现在了人们眼前。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