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九珠峰翠图黄公望作
\ 绫本墨笔,纵79.6厘米,横58.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代的水墨山水画,从传统继承关系上,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个渊源系统:一派主要取法五代的董源、巨然,另一派主要宗尚北宋的李成、郭熙。足以代表元代山水画的时代风貌而又对后世影响较大者,是在技法上以董、巨起家并有所创造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他们之中,或是仕途局蹐的士大夫,或是倦于涉世的文人。其处境、遭遇基本相似,审美情操、艺术见解也不无相通之处,都有超脱世网、摒绝尘累的思想,在艺术创作中共同追求着适合他们心境感情的形式。所以,董、巨山水那种“平淡天真”“不为奇峭之笔”“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的特色,对于表现闲适、宁静的意趣,突出笔情墨韵和抒发艺术家的主观心绪,是很适宜的。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又号一峰,江苏常熟人。早年曾在浙江及大都充任过书吏,后因案累坐罪而入狱。出狱后做了全真教道士,寄情于山水之间,常常往来常熟、苏州、松江、杭州及富春江一带,晚年隐居富春山。《图绘宝鉴》说他“通三教,旁晓诸艺。cdn-wwW.2586.WaNG擅画山水,师董源,晚年变其法,自成一家”。其画崇尚简净、清幽,喜用干笔淡墨、浅绛设色,具有“雅洁淡逸”的意境。传世作品有《九峰珠翠图》《天池石壁图》《快雪时晴图》《富春山居图》等。
    《九峰珠翠图》无款印,根据王逢题识,知是黄公望为草玄道人即杨维祯所作,又依杨维祯之题诗,因名曰:“九珠峰翠”。此图以杨维祯寓居之“九峰三泖”(在今江苏省松江县内)的九峰为背景。画中树木造型及山石的皴法与《富春山居图》皆有相似之处。画山石以披麻皴为主,长短兼施,淡墨勾皴再用浓墨逐层醒破。披麻皴中锋运笔,雄健沉着,笔调变化丰富。山石与树木略施螺青色,将“九峰”点染得苍莽秀逸。由于画在绫子上,受其织纹的影响,笔墨的韵味显得较为独特。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