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休战》(108×137cm)描绘的是晚年鲁迅的形象,和汤小铭另外两件作品《女委员》、《虎门民兵》一同入选1972年全国美展。《永不休战》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近些年,见到北方的画家,谈起广东美术,他们总是会用热情的语言称赞四十年前的广东美术,甚至能够具体地说出哪个作品好,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应该说,上个世纪70年代广东美术的实力是非常雄厚的。老中青三个年龄层都有出类拔萃的人才。老一辈有关山月、杨之光等,年轻的有汤小铭、陈衍宁、潘嘉俊等。不管是国画、油画,还是雕塑都有优秀的作品。当时,广东的政策落实得好,创作气氛比较宽松,所以广东的画家能够比较早地重操画笔,也比较快地恢复绘画技巧。
在这个背景下,广东美术当时能够产生一批尖子画家。比如说汤小铭。他的画作《永不休战》以精到的油画技术,可以说是征服了很多油画画家。当时主持全国美展工作的人员还引用别人的话说道:“去年(指1972年),全国美展只有一张鲁迅。”这话当然有些片面,但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对这幅作品的认可。
这件作品让画家们惊叹的,不仅仅是画作所表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的调子、色彩、技巧和笔触。cdN-www.2586.WAnG在处理画面上的一张毯子时,汤小铭只是用松节油轻轻擦几下,画了一层颜色就把毛毯的质感表现出来了。这高超的油画技术不禁让人叹为观止!打个比方说,是球员在世界杯决赛中用脚后跟进了球。
除了汤小铭,当时的广东美术还有很多优秀画家,产生了一批好作品,正是这些画作给全国画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北方画家见到我们,说起广东美术的过去都是竖起大拇指的;但谈到广东美术的现在呢,他们就支支吾吾了。
广东美术现在没有出色的好画家吗?没有优秀作品吗?我认为是有的。问题在于现在美术界没有组成紧密的团队,作品中的广东特色也少了一点。广东美术界在整体形象上的弱化,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受到了出国潮的影响。一批尖子都出走了,如陈衍宁、司徒棉、关则驹、周树桥、何岸等。如果这批人留在广州,现在广东美术界的力量肯定更强。其次,西方的现代派思潮影响了广东美术,这让一部分画家找不到北了。第三个原因,是受到商品大潮的冲击。
所以,北方画家称赞广东美术的过去,我却高兴不起来。(张绍城 广州画院前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