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起龙 淡山春色(国画)
画家苏起龙的山水画艺术创作,得益于他对传统文化的孜孜以求,也得益于他对自然景物的深入领悟,更得益于其“自修内功,本性无争”的思想根基。他从师承入门,临摹写生,研习悟道,数十年如一日,不断地博览众家,临习书画;不断地剖析自身,追求练达;不断地观摩世象,领悟造化,从而形成了他艺术上一种根植于成法而不为成法所束缚,深入于生活而不为生活所局限,汇集众家、取精用宏,而又别具肺腑、自立须眉的艺术形象。
苏起龙的艺术之路是非常传统而又常见的传承方式,他走的是先模仿而再创造,先熟记前人进而创造自己的传统师承路子。他早年拜岭南艺术大家黎雄才为师,遍临黎家山水的教案临本与杰作佳构,常于老师马前鞍后聆听教诲,常请老师修改习作,以最大的力量打进去,以致当年有时其习作也曾被误为黎雄才先生的真迹。但苏起龙深知不管其在“黎家山水”上如何登堂入室,如不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那么他将永远是黎家门第光环下被人模糊了的影子。于是,他进而不断搜集历代名家画作,临习感悟;又不断剪辑众多画评名论,对照印证。从而,其笔下画稿开始有了时而八大、石涛,时而张大千、傅抱石等名家笔墨的丘壑,也开始出现时而唐宋风韵,时而明清格调等时代风格特点的交替,把南宗北派的绘画真意尝试于个性笔墨的融汇之中。cDN-wWw.2586.wanG
虽艺术修炼之道依然非常传统,但苏起龙却是一个有规划、有步骤、有追求而又耐得住寂寞的修道者,他不仅揣摩不同画风,他还充分吸收不同艺术品类的营养。他深知某一艺术形式趋于完善的综合体现需要不同艺术养分的补充与融汇才更富有可读性与生命力。所以,为了表现其山水艺术中的树木枝叶与草被禽虫形态,他便集中相当长的时间去学习与创作花鸟画,直到有了许多感悟需要在山水中加以印证时才再转回山水创作中去;为了突破流水在山水画中的自然神韵,他同样停下其他创作,又用相当长时间画了无数溪流湖泊、沧海惊涛;他为了体现人物形态的准确传神,又集中许多时间临习古书画中的人物形态,并走进街头巷陌、市郊山野去观察各种人物的动态与神情;他为了表现线条的张力与苍劲,他更用了许多许多的时间与笔墨去临习碑帖与观摩名家书作……他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系列一个系列,不急不躁,深入研习,往返递复,不断升华,从而使其作品呈现出错综复杂、调和恣纵进而非常富有可读性的深厚内涵。
在临习众多传统名家与探索不同艺术品类创作的交替之中,苏起龙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并不是单纯地摹古,而是深知艺术作品要有鲜活的形象与时代的精神就要深入生活与大自然中去体悟规律,去求本索源。他信奉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教条,多年来他时而九寨沟、时而张家界,时而黄山胜景、时而云贵高原,时而草原驰骋、时而观海听涛……不同风情景象作品出了一系列又一系列;不同图式构思出了一批又一批。画景不断更替丰富,笔墨语言不断融汇创新,力求搜万象而达于心象。
苏起龙是一位“在野”的山水画家,他没有参加任何团体机构,又不愿融入名利场,而是不断苛求自身修炼内力,隐忍砥砺,与世无争。他迁居郊野,亲近自然,追求恬淡宁静、自得其乐,晨听雀鸟啾啾,夜聆山溪潺潺;闲暇时烹茗读书,研读唐宋诗词;兴致至熏香抚琴,浸淫音影天籁……他还热衷感悟周易老庄,感悟儒释道学说。近年来,他更为信奉佛学,常常与友人探讨如何摆脱尘俗,万物静观;常常告诫家人要“不争无争,自得安宁”,要“为善乐助,自有好报”,并把这些自励而又无争的心绪反映于创作上。
当然,苏起龙的山水艺术创作在当今艺坛上仍没显隐于世,他的艺术现状也是仅限于技法的磨砺、书本的启迪以及自然形态的捕捉、搜集与应用,艺术思想体系也仅是初见端倪,因而仍未形成被广泛认可的特定艺术形式。尽管其笔墨技巧熟练自如,但如何进一步提炼,在反复提炼中酝酿,然后自然而然形成自身特有的艺术风格,并在技艺上有创新性的突破;在风格上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去引领时代风潮,去倡导一种审美观或美学理念,在这方面则未尽如意。不过,从画家自身个体上来说,心境决定画境,苏起龙的画作也依然有许多吸引其追捧者之处,他常常于线条形体上表现出一种张力与骨气,但又在墨采神韵上趋于冲淡平和;常常于看似率意挥洒的笔法中体现出章法其中、络意井然,依稀可寻许多传统程式的丘壑;常常于构图繁密处又见景物清新,意蕴自得,有着一种充分心性化的抒写,呈现出闲逸天真和淡定豁达的心绪。其画作依然在不断变化与提升之中,从而也吸引着收藏者在不断追随之中。相信只要进一步深挖传统,营造诗意,进一步摸索个性符号,呈现时代气息,并形成系统的技艺程式与思想体系,那将有更加喜人的面貌与富有影响的建树。(赵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