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汪观清五十年后再画“好八连”

汪观清(右二)等画家在“好八连”营房内写生 记者 郭新洋 摄      “去营地是为了能够捕捉到更鲜活、更真实、更生动的人物。只有近距离地跟战士对话,才能把故事画得更加感人,只有到军营来真真切切地走近‘好八连’,才能画出现代科技无法捕捉的那份感动。”年逾八十的老画家汪观清在出发的大巴上动员说。昨天上午,满满一车上海画家从市区出发,为了共同创作新的《南京路上好八连》连环画,赶赴宝山的部队营区采访。
    五十年后     “上海警备区某部第8连于1949年6月进驻南京路执行警卫任务,坚持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侵蚀,团结人民群众,出色地完成了警卫任务。全连干部战士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63年4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该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称号。”在二手书市场,如果你想找一本1963年出版的《南京路上好八连》连环画并不那么容易,但你会很容易找到这本60开小册子的背景资料,因为它曾经见证了一段历史。“50年前,我跟贺友直、郑家声、陶长华、端木勇、任伯宏、任伯言一起到南京路蹲点,去部队采访,画了当年那本《南京路上好八连》。cdn-wWw.2586.WANG今天,‘南京路上好八连’虽然已经搬离了南京路,虽然时代变化,但他们的精神没变,依旧是我们的‘好八连’。好八连的好故事,依旧叫人感动,我很想把他们再画出来。”老画家汪观清如是说。     走进军营     零下2摄氏度的寒风里,“好八连”的战士们一字排开,队列操练、擒拿格斗,拳拳到肉,货真价实。画家们一边为他们叫好,一边赶忙拿出相机“咔嚓咔嚓”。“得拍下来,有些肢体语言,拍下来回去慢慢研究。”画家吴耀明为这些年轻的战士一次次鼓掌,“说实话,真的挺感动的,新时代我们还需要这样的精神,需要好八连,能把他们画出来,我觉得很光荣。”一张白纸,一支铅笔,寥寥数笔,一边参观连队宿舍,画家陈云华一边已经把房间的布局勾勒出来,“我接到的任务是创作战士们平时丰富的业余生活,场景里会有宿舍、有电教室、有操场、有体锻室,先打打样子,画的时候心中有数。”画家杨宏富则站在走廊里沙沙地画起窗外的树来,“到营地来,特别有创作冲动。”     边采边画     50年后依旧跟画家们在一起的还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负责连环画的编辑康健。他说:“传统连环画推向市场未必紧俏,但我们很愿意也非常荣幸跟画家们一起为‘好八连’的今天留下纪念。因为这是一份传承,一份使命,50年来,永葆本色的不仅仅是‘南京路上好八连’,还有我们可敬可爱的艺术家。”这头,康健说老画家们深入采访扎实创作,让他很感动。那边,50年前共同作画的老画家陶长华正拉住小战士问长问短:“你们去帮困的那个居委会有几个孤老呀?”“你们几个都去吗?”“除了带他们参观南京路还会带他们去哪里呀?”     寒风瑟瑟,挡不住老画家创作的热情,“约好时间,还要去南京路跟那些孤老见见。”说话的时候,陶老从随身的黑色布袋里拿出纸笔,给战士画起人物写生来。(记者 孙佳音)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