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一部名画赏析的优秀之作
\ 溪山深处(国画)林伟/作     在我的印象中,大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唐诗鉴赏辞典》出版,图书市场一下子冒出来一大批鉴赏辞典,从诗到文,从中到外,从古到今,林林总总,应有尽有。这些书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参差不齐者有之,错误百出者有之,一不小心,就会让读者掏了腰包,费了时间,受到误导。前不久,友人赠我陈力军著《清明上河话红尘———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赏析》(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3月版)一书,读后感觉很好,愿与读者分享。     该书最大的特点是深入原典,悉心挖掘。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为了解读《清明上河图》,作者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从画内到画外,做足了功课,表现出严谨的写作态度,这和那些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之作不可同日而语。作者宏观上研究了画作的结构,依照多数学者的观点,将其分为郊区风光、汴河、汴京城区三部分,依次进行深入的解读。作者指出:“《清明上河图》意象的核心是‘清明上河’。‘清明’指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清明’在此画中表达的是时间概念……‘上河’就是到或去汴河的意思。cDN-Www.2586.waNg‘上河’是东京特有的带有标志性色彩的时俗,艺术家将此画面集合放大,给观众留下了太多的联想空间。”首先说清了画名的由来,也提示了画作的内容。接着,通过人物、建筑、器物的不同,来分析画家的匠心和艺术技巧。在微观方面,诸如山水、人物的画法,都进行了十分到位的解剖。作者指出:“从这个描绘田园景致的局部看,具有烟林平远、气象萧疏的特点,土坡与树的用笔瘦劲,着色清淡,极似李成画风。”又进一步指出:“李成的画多取材于山东平原,画面气象潇洒,烟林清旷。以气论之,其气是清气;以韵论之,则其韵是淡韵。”这样,先说清了张择端的师承,后面再说他的创新,让观众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再如,作者通过画作中桌椅、条凳的高度,介绍了桌椅和条凳发明、演化的历史轨迹,给观众以丰富、清晰的历史知识。总的思路,先宏观,后微观,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层层深入,有条不紊。     其次,眼到心到,细致入微,表现出敏锐的艺术感觉。作者对欣赏中国画有自己独到的体会。作者写道:“欣赏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不光依靠资料进行分析,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品’……品味,就是从心灵出发,品意境,品社会,品人生,最终达到开悟心智,领悟万事万物之规律。”作者通过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竖不过尺,横不过丈”的汴河,“作为艺术形象的‘汴河’从精神上超越了物理的汴河,它的‘静、虚、淡’是中国文化语境,制造出了苏轼所谓‘空故纳万境’般的意境。艺术家将画面三分之一强大块空间留给汴河,并且不做过多解释,意在使汴河的视觉形象延伸至观看者的心理想象,使有限通向无限,最终达成汴河‘远’的实现。”张择端之所以这样重视汴河,是因为汴河是汴京的漕运之河、生命之河。作者先引用了北宋大臣张方平的话:“京,大也;师,众也;大众所聚,故谓之京师。有食则京师可立。汴河废则大众不可聚,汴河至于京师,乃是建国之本,非可与区区沟洫水利同言也。”后引宋太祖赵匡胤之言:“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这一臣一君之论,充分说明了汴河在北宋的极端重要性,张择端长期生活于汴京,在画作中给予汴河最大的画面,也就再自然不过了。这样分析,深得知人论世之旨,正是作者“品社会、品人生”主张的具体体现。     最后,布局讲究,文字优雅,显示出形式美。看得出来,该书每章的标题都是着意命笔的,基本采用了“上四下七”的设计,如第三章“岁月如烟——— 画里画外说汴河”、第七章“印象东京——— 宋腔宋韵宋时风”这样的标题,凝练传神,富于诗意,给读者的印象很深也很美,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和文字功底。在全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文字追求,在引导读者欣赏民族艺术瑰宝高深思想、精妙技巧的同时,诉诸有感情、有意味的文字,让读者获得文字的享受,这在同类的作品中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值得读者诸君细细品味。譬如作者在第三章的结尾处这样写道:“但此刻,我们逆水而上,刚刚来到东京,何来‘离愁’,我们将乘船从码头去虹桥,打捞一船宋韵,别样清明。”这样结束第三章,引出第四章“汴水当歌——— 从码头驶过虹桥”,承上启下,行云流水,十分自然,而余味悠悠,摇曳生姿,显示出作者在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追求。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