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都繁会景物图》卷
对于《南都繁会景物图》,很多人都是知其名而不知其详。这是一幅堪与《清明上河图》相媲美的民俗画卷,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明代南京的社会图景。让我们跟着它一起穿越时空,看看500多年前的南京人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吧。
标为“实父仇英制”
但应当只是出自无名画家 以描绘社会生活习尚为主要内容的传统风俗画,至少在魏晋朝就已经出现了,隋唐时期有了较大发展。自从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问世后,不断有人以此为借鉴,创作出一些新的社会风俗画。明代中期《南都繁会景物图》,就是这样一幅细腻再现当时南京社会生产、经济生活和历史风貌的佳作。 《南都繁会景物图》为绢本设色画卷,纵0.44米,横3.55米。它曾为江南“常熟翁氏旧藏”。翁氏原系清代名门望族,其中翁同龢为晚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也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20世纪50年代有关部门从翁氏后人处征得此画,目前典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该画卷首署有“明人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字样。尾款题识为“实父仇英制”。仇英(1493—1560)为明代中叶太仓人,字实父,号十洲,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并称为“明四家”。仇英绘画功力深厚,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精。cdN-WwW.2586.wang但从《南都繁会景物图》的笔墨技法风格来看,尽管其设色华丽典雅,和仇英本人工写细笔画法相比较,仍略显粗糙,且迄今亦无史料证明仇英曾作过此画。故有专家认为,这幅画应当是一位不知其名的画家托署“仇英”之名所作。 像这种无名画家借用名人旗号的事情很常见,不过,从此画的绢质和风格上来看,它确实是明代之人所绘,画中所展示的也正是明代南京的盛况。南京为六朝古都,水陆交通发达,商业经济十分繁荣。明太祖朱元璋奠都于此后,更是大力营造太平盛世氛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留都,仍保留着与北京相对应的中央机构。明代中叶以后,南京城市人口由明初的47万增至12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都市之一。 《南都繁会景物图》虽然笔墨艺术价值不是太高,但它着力渲染了南京城乡百业发展的繁荣盛况,为人们研究明代社会经济、文化、商贸、建筑、手工业和交通运输等,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图画研析资料,证史意义不可小觑。因此它在重新面世以后,引来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南都繁会景物图》所绘画面,大致可分为三段布局,逐次展开,由郊区农村田舍开始,再以城中的南市街和北市街为中心,最后在南都皇宫前结束。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郊的乡野景致,乡土气息十分浓郁。正值早春季节,四处郁郁葱葱,粉红色的桃花绽放,农人施肥担水,筛谷舂米,辛勤劳作,忙个不歇。在通往城里的路上,有士兵扛矛巡察,随后有人骑马,还有四人抬轿上悠闲地坐着一位头戴乌纱帽、身着红衫的官贵,另有一人在旁撑着华盖伞。 值得一提的是,画中临近城市时,随着人流、屋舍逐渐增多,路边还出现了畜禽市场,一片片的屋舍和棚栏上,分别高挂着“牛行”、“猪行”、“羊行”、“驴行”、“鸭鸭行”等招牌。此时南京的南郊俗称南乡,乃农副业生产的重要基地。“南乡猪”、“南乡米”、“南乡鸭”、“南乡鸡”等特产都甚为有名,湖熟板鸭更是脍炙人口。 第二段画面已进入南京城,主要以“南市街”和“北市街”两条街巷以及秦淮河、钟山为主线展开,虽只是一小段,整个南京商业市场的繁荣尽显其中。 细数画卷中店牌招幌,多达109个,“布店发兑”、“涌和布庄”、“网巾发客”、“鞋靴老店”、“弓箭盔缨”、“极品官带”、“名茶发客”、“发兑官燕”、“枣庄”、“古今字画”、“阳宅地理”、“浴堂”等等,应有尽有,可以想见当时南京行业之齐全、品类之繁多、商贸交易之活跃。
图卷上,在“粮食豆谷老行”等米行铺号的屋顶墙头,还有多处“五谷丰登”之类的招幌招揽顾客。据史料记载,明时南京的商业铺行有104种,而且每种行业还不止一户,其中“糖食铺户约有30余家”,这说明粮食在当时的商业贸易中占有相当的位置。 画中秦淮河上水运一片繁忙景象,街上自然也少不了“木行”、“船行”。至于“画脂杭粉名香官皂”、“杭篦老铺”、“福广海味发客”、“川广云贵德森字号”、“立记川广杂货”、“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等招牌的出现,则以图画视野记录了当时南京的商贸经济发展已经打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局限。 在悬有“兑换金珠”招牌的金店门前,坐着一位佩戴眼镜的老者,而眼镜在当时属于舶来品,由此可见明代海内外的商品交易情形。此外,南市街内的“万源号通商银铺”门前还挂着“出入公平”的招幌。这些钱庄、金银铺号的出现也反映了金融货币业在南京的发展状况,反映出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增加,明代中后期的南京不仅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商品经济也逐渐发达,开始滋生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明代南京也是江南地区重要的古玩集散地和典籍刻印中心。“金陵派”制版刻印技法享誉一时,后来还衍生出艺惊华夏的“十竹斋套色水印木刻”。《南都繁会景物图》中所现的“画寓”、“裱画”、“书铺”、“刻字镌碑”、“乐贤堂名书发兑”、“官启名笺”等店招,就是印证。 第三段描绘的则是出了城南闹市区后的景象,往东北向而行,“大小文武官员下马”的石碑隐隐呈现于图卷中,明代南京故宫开始进入视野:雄伟壮观的宫垣城门、金碧辉煌的殿宇楼阁,沉浸在烟岚雾霭之中,宛若天上的琼楼玉阁。明太祖朱元璋在钟山西南麓建造了举世闻名的南京皇宫,成祖朱棣后来以此为蓝本重新构筑北京皇宫。可惜南京明故宫后来遭到较大破坏,地面景物所剩无几。如今通过该画卷可想象昔日皇宫的雄伟庄严。 各色人物形象逾千,细腻再现当时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 在现代摄影术发明之前,人们研究历史通常需要借助于古籍文献、旧物遗存以及考古发现。而历史风俗画卷因其瞬间的图像纪实性,因此具有补史作用,可以弥补文字表述不够形象直观等缺憾。 《南都繁会景物图》作者采用的就是绘画叙事表现方法,将亲身所见南京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环境和人物,巧妙地浓缩于画卷中。画中描绘了当时南京的宫殿官署、城垣牌坊、寺院庙宇、肆坊民房、桥津河栏、舆轿船舫等不同形状乃至规制等级,细腻直观,不仅可以看到肆铺格局、门窗样式,桌案椅凳乃至锅碗瓢盆等也有所现。如“张楼”酒铺门口悬有灯笼,屋檐上挂着全羊、火腿、咸鱼等食物,店主站于前台迎客,锅灶旁有个伙计正在忙碌。街上不仅有酒坊、饭铺、茶寮及茶棚,还有理发修面的“头发老店”、给人瞧病的“郎中”店摊,以及给人算卦的“相馆”。清澈碧幽的秦淮河上,龙舟竞渡,游人乘舫,船帆往来,穿梭不息。河岸两侧的人们或临水赏景、悠闲逛铺,或谈艺雅集、吟诗奏乐,好不自在。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市民饮食、饮酒、饮茶等方面的生活习尚。 《南都繁会图》中描绘的人物形象逾千,有官贵缙绅,也有普通市民,店主、郎中、渔人、纤夫、算卦者,还有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姿态迥异,生动传神。那些敲锣打鼓、奏乐杂耍者,有舞龙戏狮的,有弄棒使械的,有走高跷的。有两人竟用头顶起一架直立木梯,上面还有一童玩倒立,惊险姿态吸引众人眼球。 该图卷中还绘有“太平有象”、“五谷丰登”、“吉庆有余”、“一统万年”等字样,反映了当时人们祈盼太平富足生活的心理。 细品《南都繁会景物图》,画卷作者显然无意过分美化朝廷、粉饰太平,因而所反映的南京社会生活情境显得更为自然生动、丰富多彩,为现存明代风俗画卷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因此具有比较高的历史学术价值,不愧是明代南京的《清明上河图》。
但应当只是出自无名画家 以描绘社会生活习尚为主要内容的传统风俗画,至少在魏晋朝就已经出现了,隋唐时期有了较大发展。自从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问世后,不断有人以此为借鉴,创作出一些新的社会风俗画。明代中期《南都繁会景物图》,就是这样一幅细腻再现当时南京社会生产、经济生活和历史风貌的佳作。 《南都繁会景物图》为绢本设色画卷,纵0.44米,横3.55米。它曾为江南“常熟翁氏旧藏”。翁氏原系清代名门望族,其中翁同龢为晚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也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20世纪50年代有关部门从翁氏后人处征得此画,目前典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该画卷首署有“明人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字样。尾款题识为“实父仇英制”。仇英(1493—1560)为明代中叶太仓人,字实父,号十洲,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并称为“明四家”。仇英绘画功力深厚,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精。cdN-WwW.2586.wang但从《南都繁会景物图》的笔墨技法风格来看,尽管其设色华丽典雅,和仇英本人工写细笔画法相比较,仍略显粗糙,且迄今亦无史料证明仇英曾作过此画。故有专家认为,这幅画应当是一位不知其名的画家托署“仇英”之名所作。 像这种无名画家借用名人旗号的事情很常见,不过,从此画的绢质和风格上来看,它确实是明代之人所绘,画中所展示的也正是明代南京的盛况。南京为六朝古都,水陆交通发达,商业经济十分繁荣。明太祖朱元璋奠都于此后,更是大力营造太平盛世氛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留都,仍保留着与北京相对应的中央机构。明代中叶以后,南京城市人口由明初的47万增至12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都市之一。 《南都繁会景物图》虽然笔墨艺术价值不是太高,但它着力渲染了南京城乡百业发展的繁荣盛况,为人们研究明代社会经济、文化、商贸、建筑、手工业和交通运输等,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图画研析资料,证史意义不可小觑。因此它在重新面世以后,引来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南都繁会景物图》所绘画面,大致可分为三段布局,逐次展开,由郊区农村田舍开始,再以城中的南市街和北市街为中心,最后在南都皇宫前结束。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郊的乡野景致,乡土气息十分浓郁。正值早春季节,四处郁郁葱葱,粉红色的桃花绽放,农人施肥担水,筛谷舂米,辛勤劳作,忙个不歇。在通往城里的路上,有士兵扛矛巡察,随后有人骑马,还有四人抬轿上悠闲地坐着一位头戴乌纱帽、身着红衫的官贵,另有一人在旁撑着华盖伞。 值得一提的是,画中临近城市时,随着人流、屋舍逐渐增多,路边还出现了畜禽市场,一片片的屋舍和棚栏上,分别高挂着“牛行”、“猪行”、“羊行”、“驴行”、“鸭鸭行”等招牌。此时南京的南郊俗称南乡,乃农副业生产的重要基地。“南乡猪”、“南乡米”、“南乡鸭”、“南乡鸡”等特产都甚为有名,湖熟板鸭更是脍炙人口。 第二段画面已进入南京城,主要以“南市街”和“北市街”两条街巷以及秦淮河、钟山为主线展开,虽只是一小段,整个南京商业市场的繁荣尽显其中。 细数画卷中店牌招幌,多达109个,“布店发兑”、“涌和布庄”、“网巾发客”、“鞋靴老店”、“弓箭盔缨”、“极品官带”、“名茶发客”、“发兑官燕”、“枣庄”、“古今字画”、“阳宅地理”、“浴堂”等等,应有尽有,可以想见当时南京行业之齐全、品类之繁多、商贸交易之活跃。
图卷上,在“粮食豆谷老行”等米行铺号的屋顶墙头,还有多处“五谷丰登”之类的招幌招揽顾客。据史料记载,明时南京的商业铺行有104种,而且每种行业还不止一户,其中“糖食铺户约有30余家”,这说明粮食在当时的商业贸易中占有相当的位置。 画中秦淮河上水运一片繁忙景象,街上自然也少不了“木行”、“船行”。至于“画脂杭粉名香官皂”、“杭篦老铺”、“福广海味发客”、“川广云贵德森字号”、“立记川广杂货”、“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等招牌的出现,则以图画视野记录了当时南京的商贸经济发展已经打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局限。 在悬有“兑换金珠”招牌的金店门前,坐着一位佩戴眼镜的老者,而眼镜在当时属于舶来品,由此可见明代海内外的商品交易情形。此外,南市街内的“万源号通商银铺”门前还挂着“出入公平”的招幌。这些钱庄、金银铺号的出现也反映了金融货币业在南京的发展状况,反映出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增加,明代中后期的南京不仅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商品经济也逐渐发达,开始滋生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明代南京也是江南地区重要的古玩集散地和典籍刻印中心。“金陵派”制版刻印技法享誉一时,后来还衍生出艺惊华夏的“十竹斋套色水印木刻”。《南都繁会景物图》中所现的“画寓”、“裱画”、“书铺”、“刻字镌碑”、“乐贤堂名书发兑”、“官启名笺”等店招,就是印证。 第三段描绘的则是出了城南闹市区后的景象,往东北向而行,“大小文武官员下马”的石碑隐隐呈现于图卷中,明代南京故宫开始进入视野:雄伟壮观的宫垣城门、金碧辉煌的殿宇楼阁,沉浸在烟岚雾霭之中,宛若天上的琼楼玉阁。明太祖朱元璋在钟山西南麓建造了举世闻名的南京皇宫,成祖朱棣后来以此为蓝本重新构筑北京皇宫。可惜南京明故宫后来遭到较大破坏,地面景物所剩无几。如今通过该画卷可想象昔日皇宫的雄伟庄严。 各色人物形象逾千,细腻再现当时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 在现代摄影术发明之前,人们研究历史通常需要借助于古籍文献、旧物遗存以及考古发现。而历史风俗画卷因其瞬间的图像纪实性,因此具有补史作用,可以弥补文字表述不够形象直观等缺憾。 《南都繁会景物图》作者采用的就是绘画叙事表现方法,将亲身所见南京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环境和人物,巧妙地浓缩于画卷中。画中描绘了当时南京的宫殿官署、城垣牌坊、寺院庙宇、肆坊民房、桥津河栏、舆轿船舫等不同形状乃至规制等级,细腻直观,不仅可以看到肆铺格局、门窗样式,桌案椅凳乃至锅碗瓢盆等也有所现。如“张楼”酒铺门口悬有灯笼,屋檐上挂着全羊、火腿、咸鱼等食物,店主站于前台迎客,锅灶旁有个伙计正在忙碌。街上不仅有酒坊、饭铺、茶寮及茶棚,还有理发修面的“头发老店”、给人瞧病的“郎中”店摊,以及给人算卦的“相馆”。清澈碧幽的秦淮河上,龙舟竞渡,游人乘舫,船帆往来,穿梭不息。河岸两侧的人们或临水赏景、悠闲逛铺,或谈艺雅集、吟诗奏乐,好不自在。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市民饮食、饮酒、饮茶等方面的生活习尚。 《南都繁会图》中描绘的人物形象逾千,有官贵缙绅,也有普通市民,店主、郎中、渔人、纤夫、算卦者,还有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姿态迥异,生动传神。那些敲锣打鼓、奏乐杂耍者,有舞龙戏狮的,有弄棒使械的,有走高跷的。有两人竟用头顶起一架直立木梯,上面还有一童玩倒立,惊险姿态吸引众人眼球。 该图卷中还绘有“太平有象”、“五谷丰登”、“吉庆有余”、“一统万年”等字样,反映了当时人们祈盼太平富足生活的心理。 细品《南都繁会景物图》,画卷作者显然无意过分美化朝廷、粉饰太平,因而所反映的南京社会生活情境显得更为自然生动、丰富多彩,为现存明代风俗画卷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因此具有比较高的历史学术价值,不愧是明代南京的《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