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良作品
真正的艺术作品是经得起时间推敲的。关良的平静基于他较早确立中国传统绘画须向现代主义演化的理念。我们甚至没有必要知道他热衷戏剧人物画的抒写理由,可他的不懈努力以及在油画国画的创意性突破,照样可见其人格魅力的光芒。 1957年关良被派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和参加文化艺术交流,可看出其艺术受到关注的一个侧面。粉碎“四人帮”后,文化艺术事业百废待兴,关良的艺术创作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北京一些重要宾馆会议场所要重新装修布置,急需一批成就卓越的老画家创作中国画作品,上海方面的沈柔坚接通知后,即告关良等著名画家进京完成光荣任务。当时政治环境是刚结束十年思想禁锢,尽管关良日夜构思创作,画了一批精品力作,但他从人们的眼神中总觉得“任务”未完成似的,因为有人读不懂他的画和内容,这是一个文化层面深浅的问题,需要的是时间。现在来重读沈柔坚对关良艺术的评价:“关良画戏,自己是进入角色的,他从熟悉掌握剧情与人物性格入手,经过艺术的取舍,以简练的笔墨与夸张的造型,表现出戏剧人物的神采。关良的画,妙在画得自由和天真,不理解他的画的人以为像儿童画,正是因为它像‘儿童画’才为许多人所爱慕。Cdn-WWW.2586.wANG”其实很难说关良的油画是“西画”,他的油画和中国画作品,只是使用的工具材料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而已。二者均是“中国画”,便是画出关良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个性的画。综上所述,对关良的艺术应该有了正确的定义了吧。
1981年,年逾八旬的老人关良应香港博雅艺术公司之邀,前去举办个人画展。这对出生在广东番禺的关良来讲,是件心仪已久的事情,画展轰动效应空前,港澳艺术评论家纷纷撰文赞赏反响不俗。关良高兴之余,欣然接受邀请赴香港中文大学演讲。谈艺术人生,讲上下古今,“艺术贵于独创”,这是关良讲解内容的关键。画家只有潜心探索中外古今艺术大师的名作,采撷精英,才能勇于寻找适应时代的个人风格,自辟蹊径。关良坦言:“中国文化的土壤虽然深厚,但还要革新,要面向时代、面向世界,这样才有生命。”接着关良向香港的青年,也向所有热爱艺术的有志青年赠言,画种的差异只是艺术语言的区别,重要的是抒写内心深处对艺术的诚挚热情。东西方文化和整个艺术趋向的现代化,是情趣意蕴的相互交融渗透,往往真知灼见于豪率中显精微,于沉郁中见清远。(苏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