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用火的温度烧出水的质感

①




①李清在创作。 ②③④⑤李清的釉中彩浮雕瓷板画作品。
洁白的荷花盛开在绿波荡漾的水中,几尾红色的鲤鱼在荷花边游弋。这幅名为《荷梦》的釉中彩浮雕瓷板画,似美玉一般沁润,是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清的作品,前不久刚获得2012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cDN-wWw.2586.waNG
今年46岁的李清,20年来一直在美术陶瓷的道路上探索。他独创的釉中彩浮雕瓷板画,是“用火的温度,烧出水的质感”。
“粗陶精作”创建蜀山窑
走进成都市郊三圣乡红砂村一个农家小院,墨绿的遮阳伞下是茶台和几把藤椅,宽大的操作台边,几位青年人在制作陶胎,到处摆放着待烧的瓷板。这里就是李清的蜀山窑陶艺工作室。
看着学生们忙碌的身影,李清不由想起20年前的自己。1991年,他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毕业,被分配到成都搪瓷总厂做设计。李清还记得,厂里的设计师都是老师傅,运用的是老技术。在那里,他学会了搪瓷创作,要在铁胎上上酸泥,再上釉,然后喷绘图案。
李清告诉记者,四川制陶业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唐宋两代尤其兴盛,出现了邛窑、磁峰窑、荥经砂陶……独具四川地域特色。可是,进入现代后,四川制陶业长期停滞不前,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只生产泡菜坛子这类的粗陶。
“我想为四川制陶寻找一种艺术表达方式。”1997年,李清做出了陶浮雕壁画《唐三彩车马图》,这种用陶制作出的艺术景观墙,开创了四川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引起了轰动。
此后,沿着“粗陶精作”的道路,李清创作了一系列陶浮雕壁画。在创作的同时,他发现,陶瓷艺术和陶瓷技术是相辅相成的,离不开传统技艺的创新,于是,在2000年,他创建了蜀山窑,坚持用本土材料和技艺创作本土艺术品。
2004年,李清创作的陶浮雕壁画《中国电信历程》获中国建筑装饰工程金奖,《迪康历史未来》则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把水彩画做到陶瓷上
2001年,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欧阳世彬受邀到平武报恩寺鉴定出土瓷器,路过成都时,李清接待了他,并将自己以前创作的水彩画给当年的老师看。看完画册,欧阳世彬对李清说,“如果你这些画做到陶瓷上,绝对是艺术界的一朵奇葩。”
欧阳世彬的话,给李清打开了一个新思路——创作瓷板画。但是,他也深深知道,这是一条很艰难的道路。
李清说,《天工开物》中就指出,“七十二火方可成器”。要烧制瓷板画,需要掌握色釉、绘画、窑火等多种技术与艺术。尽管自唐代起就出现了瓷板画,到明清时期发展出青话、五彩、斗彩、粉彩等多种形式,但四川一直以制造生活用瓷为主,几乎没有瓷板画的传统工艺可借鉴。
“首先要解决的是色釉问题。”李清说,要表现出绘画的感觉,还要研究材料、温度等等。比如,最初制作的是注浆瓷板,后来发现这种瓷板不能做成大规格的作品,又不断研究其他瓷板,最后才确定了浮雕瓷板这种形式。
直到2007年,李清才成功完成了第一幅瓷板画作品 《云中穿梭》。“这幅作品的灵感是来自于我10多年前的水彩画。”他说,自己曾经到九寨沟写生,早晨起来,看到云倒影在海子里,水中五彩斑斓的鱼仿佛长了翅膀,在天空中飞翔,“所以很想试试在瓷器上表现出水的感觉”。当年,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上,这幅作品让人眼前一亮,引起业内赞叹与轰动。
在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一些泥板上面仿佛铺了一层细细的粉尘。“这些粉尘其实是釉,是用喷壶喷上去的。这种瓷板还没经过第一次烧制。”李清说,在上釉之前,还要在泥板上绘制图案。与传统用刀雕刻不同,他是用毛笔蘸上泥浆,绘出浮雕式的轮廓。
这些上了釉的泥板,要放入窑炉中经历1300多度的高温“考验”10多个小时,再冷却差不多同样的时间后,瓷板就变成了青色,散发出水一样的润泽。
在那些冷却后的青色瓷板上,李清拿起画笔进行彩绘。玉白、蕊黄点染芙蓉,金红、橙红描摹鲤鱼,淡蓝、华青漾出水波……他笔下的釉中彩浮雕瓷板画《芙蓉鲤鱼》,色彩层次分明,更有水灵灵的感觉。“彩绘后的瓷板,要放入窑炉中进行第二次烧制。”他说,烧后取出再做细节调整,然后再第三次烧制,才能出完整的成品。
在蜀山窑体验陶艺
深山中的人家、千姿百态的荷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李清工作室的一间屋子,陈列着他创作的部分釉中彩浮雕瓷板画。这些作品都仿佛玻璃般闪亮,又像玉一般光洁沁润,更带着呼之欲出的立体感。这些作品,既有中国画的厚重,又有水彩画的飘逸,还有油画的斑斓,显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尽管市场上对李清的瓷板画趋之若鹜,但他一年只创作70块左右,大多卖到景德镇,从那里再销售。
创作之余,李清的精力放在带学生上。到工作室来学习的,几乎是大学毕业生,他们之前学的都不是美术陶瓷专业。李清先以培养兴趣为主。工作室中上万册藏书随学生翻看。然后,他再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教,做板、上釉、烧窑……一点不马虎。为了让学生们能真正学到东西,他一次只带五六名。他不仅不收学费,还要给学生开工资。
李清还将工作室开放为体验陶瓷技艺和传统文化的地方。无论是职业艺术家,还是普通人,甚至小朋友,都可以到红砂村里的蜀山窑去做陶艺。李清还会帮他们把做好的陶胎烧成瓷器,让他们带走。正是出于对陶瓷的喜爱与执着,当成都泡桐树小学邀请李清去开设陶艺课时,他欣然答应。
“我做这些,只是希望有更多人来了解陶艺并传承陶艺。”李清说,陶瓷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多的现代人来接触,会让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下去。至少,这种古老的技艺,不会成为湮没在时光里的易碎品。